您好,欢迎您来到世界华人文化传播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会员中心  证件查询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繁体
  世界华人文化传播网秉承“华人的舞台,世界的梦想”“面向世界、服务华人”的宗旨,全方位、多层次的报道华人在世界各地的卓越贡献,传播华夏文化、展示华人风采.
  网站首页: >  道德文化
道德经译解(一)
来源:世界华人文化传播网   作者:世界华人文化传播网   日期:2014/5/12 8:02:02   阅读:
老子,所谓老子,是说既是最老的,也是最小的;既是远古,又是未来;既是始,又是终;既是无始,也是无终;既是无上,也是无下;既指天,也指地;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十方八极无所不子,十八一了能通天,故指李为姓;聪之源,智之窍,故名为耳;生而白
 
发,故称老子。
 
    他是道德的开始,存神过化,无始无终,一大至人;他生民未有,教集大成,无古无今,一大圣人;著《道德经》,数千年解者无数,未能尽其旨趣,仰者皆望洋兴叹。徒知“八十一化长生诀,五千余言不朽文。”而未能握其要领之一二,皆乘兴而来,扫兴而去,实在令人惋惜!现今“道德”重开,拨云雾而见晴天,道德真经尽泄天机。今人有福,得见老子真言,同契者自会得其全旨而证道无疑,根利者当与老子神通过化,达知无二,所修者当无一不证。届时,中华上下遍布莲花,四海之内皆被恩泽。二千年之后,此为一大盛世。
 
道德经密义
 
 道德是道与德的合一。道是自然的本体,万物的根,有不动不变的特性,这是宇宙一切的本源之道,也就是道之德;道又有生发万物的特性,这是生化万物的机制,这是道的演化之道,这就是道之道,也是万物演化的规则。这是宇宙的两个法则。
 
人之所以要有道德,就是因为人是宇宙道德的翻版,浓缩体,通过人可以实现道德机制,它可以使人实现无为的道,即到之德;也可以实现道之道,即还原为道体的人具有懂得万事万物规则的大智慧。道与德的结合就是使人达到极致开发的方法。道德经是以点化的方式写成的,字字句句又极为深刻,以极少的的语言叙述极为重要的思想。如何锻炼人类身心的方法。
 
道是要求人们身体内,包括身心都要达到最高程度的具体方法,道的方法是人体身心的运动规律合乎道德规则、首先,道是人体身心阴阳二气的八方合一,就像车子一样在人的身体内部运动,车的表示就是車,車表示使人体的上面十方,中间内部十方,和下部十方的合一,道的本来意义就是在于应用这个方法把人的身心提升到最佳的程度。
 
    德是提高道的水准的方法,德是对人类心理,心态行为的严格要求。也就是说,在人类的身心质量达到的一定的程度之后,就必须要使人的心理、心态行为也达到很高的程度,才会是最完美的境界。所以德的要求是,在人类心态、心理行为的十个方面,四通八达都可以走,而道德的真正要求是,只有一心清静,进入无为的状态才是最高的境界。
 
    经就是路线,经者径也,《道德经》就是完成“道德”的路线。
 
道是宇宙统一场
 
 
 
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是道,这是人所共知的,发扬民族文化的核心还是道。正像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文化的根基,由于有了道,才有了“三生万物”,才有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因此,要发扬中华民族文化,道先必须找到民族文化的核心所在,找到了这个核心,把远古文化用现代语言,现代科学语言表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让今天的科学家、今天的人类真正认识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真正认识到中华古老文化的伟大,她的伟大在于超越现代科学。过去由于人们误解古代经典,几千年来无数学者精心探索,结果把一个比现代科学更为科学的,更伟大的一个学科弄的迷信乎乎。而众多探索者也进入迷信状态,以至于今天的人们一听“道”便和求神、算命、骗子联系起来。这又使迷信圈之外的反对迷信者,成为新的反面的迷信者。“道”的本来面目反而被抛入深渊。而不惜一切挽救中华文化的后代学者们呕心沥血,为此我们将古代的道学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用现代科学概念来表述中国古代的道学,从而使道学成为为人类生活服务的巨器。
 
“道”的本质
 
    1、“道”是物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既然有物混成,说明道是物质的,在“道”的里面有物生成。这是“道”的第一个性质。
 
    2、“道”的状态是寂静深广的、独立的,它产生天地万物。《道德经》又讲“萧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可为天地母。”这是说“道”是寂静的、深广的,它又是独立而不可改变的,可以认为它是使天地产生的母体。“道”充满宇宙,寂静深广不可限度,它是独立存在的,不同于天地万事万物,但它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源泉。
 
3、“道”是无形的,而具有一切形。“有形万物之始,无形万物之母。”道是无形的是指:道不是某一种或某千万种特定的形态,而是具有成就万事万物的一切条件的母体。古人所讲的无形是指:无一定的形,同时具备一切形的涵义。
 
  4、“一阴一阳谓之道”。这是说道的变化产生了阴气和阳气,有了阴阳二气的变化才有了产生万物的条件,即道德规则。道本为零,不显任何极性,只有宇宙一物。但当零分离成有物之后,就产生了与这一物相反的一物,即正+负= 0,即大道为零,阴为负,阳为正。
 
    大道产生的规律是:
 
负 - ← 0→ +正
 
由于大道生出了正与负,所以万事万物均有正负两个方面。如正负、阴阳、刚柔、清浊等等,万物无一不是如此。
 
5、“道”产生万物的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正确理解的课题。如果这个课题解释错了,整个的道学理论将随之而错,这个课题曾难倒了从老子时代之前之后的一切学者。他们只是照句搬抄而喻说,从没有指出什么是“道”,什么是一,什么是二,什么是三,以及为什么“道”可生一,如何生二,二如何生三,三又如何生万物的。懂得了这些问题就解决了宇宙的起源,万物的起源,乃至于人类的起源。到目前为止,这些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无论是宗教界,还是科学界都没有很好地作出答案。今天我们就老子的这一原理与现代科学原理相结合来回答如上问题。
 
前面我们讲了“道”的五个性质,它的第一个性质是——“道”是物质的。正因为道是物质的,所以它能产生物质,所以才有“道生一”的说法,这个“一”是什么呢?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由于现代科学的发展和发现,回答这一问题已成为可能。
 
现代科学证明: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是原子,不同的原子形成不同的元素,由这些元素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知的物质世界。比元素大的形成分子,形成无机物,有机物,生命及更大的星球。这都是原子合成的。同时原子还可以细分,细分之后的粒子,也和原子、分子合成各种物质,以及构成太空及星球。原子细分之后,它的基本构造是原子核外层排列的电子群,而在原子核内则是由质子、中子组成,而质子和中子则是由夸克和胶子构成。夸克原来是变化了能量的反电子;胶子则是外负内正的电极能量,具有强核力。无论是原子、质子、中子、胶子,它们都是不同电极粒子,或正负电粒子的变形体。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电粒子组成,无论是正电还是负电。于是我们可以认定:所谓的“道生一”的这个“一”就是指电。而“一阴一阳谓之道”是说“道”生出来的“一”就是正负电子,正电子为阴,负电子为阳,一阴一阳谓之道,正是指这正负两极。
 
“一生二”。既然我们懂得了“道”所生的“一”是电,根据物理学原理,在电的周围存在磁场,有电就有磁,二者是同生同灭的物质,既然有了一个物质就又产生了一个新的物质,这个物质就是磁,由电生了磁,这叫“一生二”。由于有了电,就有了一,又有了磁,就产生了二。根据物理学原理,有了磁场就产生力场,于是磁就产生了力,这就是“二生三”,“三生万物”。
 
千古之迷一旦揭开并使人信服都是非常难的。然而与伟人同行与当代最伟大的学者契合,可使无知者重视,可使有知者勉强认同。美国研究高能物理的卡普拉博士说:“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理论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见《物理学之道》)……。爱因斯坦发现:“西方科学发展的基础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令人惊奇的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部都做出来了。”
 
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博士认为中国的“道”与量子的“场”有惊人的相似;而爱因斯坦则在后半生致力于寻找宇宙“统一场”。现在无论是量子的“场”,还是宇宙“统一场”我们已经找到了。也证明道德经不是哲学,而是宇宙物理学。
 
量子实际上是电子的行为,量子这个电子的行为正是在宇宙场中运动的,而爱因斯坦未完成的“统一场”则是电磁力三维立体统一场,这个场就是道的规则,这个场就是电子场、磁场、力场的统一场。因为有了电子场就有了磁与力两种场。无论是最小的粒子还是最大的天体都在这个场中运行,并都是这个场产生出来的,所以这个场就是道规则的本来意义。前面讲到的两个科学家已意识到了道与场的关系,其实老子的道的概念实际上是指宇宙的本源和现代的电磁力统一场。正是有了三维立体统一场,才有了电及其组成的一切微粒子、原子、分子乃至更大的天体,并同时产生了形成统一场粒子的磁场,及其组合运动的力场。于是就有了万事万物,无论是最小的粒子,还是宇宙天体,都是这个场的必然产物。
 
那么“三”是如何产生的万物呢?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这里老子已指出:三生万物后,万物负阴而抱阳。首先我们已知万物都是靠电磁力的关系使之成为物的,万物负阴而抱阳是指万物的结构而言的。从原子看,原子内为正电荷,外为负电荷,这属于负为外,正为内,是负阴而抱阳,原子外层电子的排列有一个周期,它的周期排列是:
 
      0  1  2  3  4  5  6  7   0
 
          0+1+2+3±4-3-2-1   0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原子外层的排列一半为正,一半为负,就是一阴一阳谓之道,即一半为阴,一半为阳,也可以作如下排列:
 
       +1,+2,+3,+4,+5,+6,+7,+8
 
       -7,-6,-5,-4,-3,-2,-1, 0
 
    这个式子表明,对于一个原子外围的化学价排列,可以用一个正式和一个负式来表示它的价位关系,这也说明一阴一阳谓之道无非是一正一负,一阴一阳的关系。对于原子内部而言,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据现代科学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都是由夸克组成的,而夸克原来是反电子,反电子组成了原子核。反电子呈正极,电子呈负极,外面的电子包围着内部的反电子,这叫负阴而抱阳。原子核与外层的电子靠正负电荷吸引着达到一定的平衡,不同的平衡形成不同的原子,即形成不同的元素。这种平衡是正负互相吸引而成的,这就是老子所讲的“冲气以为和”。另外,从元素周期表及化学中的物质组合规律看,不同元素的组合,也是根据核外电子正负价排列关系进行的,同样是正与负的相互吸引组合,这都是“冲气以为和”。易经中讲:冲是相互相反的事物关系,即阴极与阳极相冲,正反相冲。所谓冲,是指在一定能量下的运动,正是这种冲气使万物形成组合,从而生成了千奇百怪的事物,即万物。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早已指出了万物产生发展的规律,只是后人没有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的悲哀。
 
 
 
               《道德经》译解
 
     上 篇
 
    道经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逐身退,天之道。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合,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为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为宠辱若惊。何为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可以托天下。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为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无欲。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大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若晦,寂兮似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有不信。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是谓要妙。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吸,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有贵右。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始,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知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将欲噏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所谓道经是指人从一般的平常的人,通过修炼达到圣人、至人以及更高层次真人的必由之路。这里的道是指产生宇宙万物之前,宇宙的本来面目,此时的宇宙空无一物,是一种清静无为寂灭的状态。它是真空的。因它产生万物及具有万物的一切性质,人们永远不能以一个确切的名字给它命名。
 
圣人、至人、真人是修炼达到不同层次的人,其中真人是最高层次的修炼者。他们之所以被称之为圣人、至人、真人是因为他们通过修炼,使他们的身心达到与道相合的境界。依层次不同而被称之为贤人、圣人、至人、真人,达到圣人以上就认为是成道之人。而道经所讲的理论就是使人通过修炼达到圣人、至人乃至真人的必由之路,所以称之为道经。
 
    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译文:道是指自然法则,能够讲清楚的科学的自然法则,不是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可以用一个名称命名的自然法则,不是恒常不变的名,它永远是不确切的,最后必然被科学的精神予以否定。因为科学的精神就是否定。反之,不可以讲清楚的,不可以某一名称命名的客观本存的自然法则,是万物未生之前的自然法则,即道。而能够产生万物的自然法则,才是可以命名的,即人们可以给万物产生的自然法则命名,而不能给道命名。
 
    【原文】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正因为这个不可以命名的自然法则是无为的,是真空的,是寂灭的。所以对于修道者而言,必须使自己的身心达到与道相合的境界,即达到无为、真空、寂灭的境界,才能与道合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道的境界,才能与道一样不生不灭,继而通达道的奇妙变化,彻知宇宙间万事万物变化根源及变化规律。达到不学而知一切的真人境界。人在平常有欲的状态下,可以通过学习,认识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窍是自然法则变化规律的反映。无论是与道合一,还是平常状态,这两种状态同出于人的心态。不同的心态,观察到的事物不同,二者同出于人的心,但认识事物的目标是一致的。
 
认识事物有深浅不同,正常状态下人认识事物是浅显的,表面的,而与道合真的心态去认识事物则是更深刻的,玄之又玄,是指让人们更深刻认识事物。人越是能达到与道更合的时候,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就被人们打开了。于是人就从根本上认识宇宙,打开宇宙间一切奥妙,认识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并使人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达到与道合一,不生不灭。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在世界上,当人们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好的时候,是因为看到了真正的丑恶;人们不懂得什么是丑恶的时候,就不懂得什么是美好。同理,当人们都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候,这是因为世界上不善的事物太多了。在人间就是这样,有与无是相互产生的。只有懂得了无,才知道什么,是有;只有经过了什么是贫困,才懂得什么是富有;不懂得贫困的人,也不会懂得什么是富有;不懂得做事的困难,也就不懂得什么是容易;万事万物有比较才有鉴别,长和短是比较才知道的;高和低也是比较才懂得的;声音是相和之后才呈现出来的,先后可以根据前后比较出来的。这是这个世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然而道高于人,人必非之;树高于林,风必摧之。曲高和寡,做人必须慎重。
 
   【原文】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比较而被人们认识的,因为客观事物是在善恶、美丑、长短中存在的,而且这些相反相成的事物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物极必反,美变做丑,善变成恶,长变成短。这些事物都是互生的,变化的。只有不显示美丑、善恶、长短的才是不变化的,不变化的事物才是不生不灭的,才是恒常不变的,只有恒常不变的事物才是道的本质。所以圣人认识了这个道理,在修炼中使自己的身心处于无为的状态之中。他们总是以无所作为的状态出现在世界上,以无为来修炼自己的定力,使自己达到圣人的境界。他们教育别人也要这样去做,使受教育的人向人生更高的水准迈进,以期培养出更多的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圣人、真人。所谓不言之教,是让人们处于无为的状态下修炼,修炼中以不看、不听、不觉、不嗅、不言为正修。这是行五戒,进入悟态的功夫。五戒,即摄心,即眼耳鼻舌身五贼回向,归之于心,达到意大定,即都摄六根。“六根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就是这个道理。
 
“万物作焉而不辞”是说在修炼过程中,认识事物的眼耳鼻舌身意,不能为外界的事物影响,达到外像不入。同时在大脑里产生的一切妄想也不能使产生,身心处于一种无为、真空、寂静的状态中而不起一念,所以不辞,即一开始就不产生意念,意念一定,即达到戒,戒能生定,定能生慧,这样修炼才能成功。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是说虽然在修炼,但也不能有(一定要修道成功,达到不生不灭的)志向的思想存在,有了这个志向存在也是不对的。即使修炼成功了,也不要以自己成功自居去宣扬,还必须以没有修、没有成功的状态出现,这样才是真正修成。如果你认为修成了,这也属于妄想,也是错,因为有修成就有修不成产生,成与败也是互生的,也不属于不生不灭。所以不居这个想法也不存在,即不居也不能有。因为当你有了不居的想法,证明你还是有成功的想法存在。如果没有成功的想法存在,就无从谈起有居与不居的问题。不居的想法还是属于有为的想法,这与无为不符,因此不居也不能有。
 
     这一章老子以人世间人们认识事物的方法,提出了善与恶,美与丑,前与后等等相反相成的自然规律。都是喻说,同时暗指人体当中的精神,肉体,气血而言的。在人身上有阴有阳、有上有下、有表有里、有虚有实。对于人体而言,只要身上的精神、气脉血、阴阳都达到平衡,人的身体就达到了最佳状态。人身体的这种平衡用现代名词来讲就是免疫力。免疫力平衡的人抵抗力就强,反之则差。对于人体而言,相反相成的诸多因素平衡后简称阴阳平衡。古人云:“阴阳平衡,精神乃治。”这里强调人的心要达到无为,而且要求人的身体里各种相反相成的物质也要达到平衡,身心俱入无为态。
 
     第三章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为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译文:不提倡地位高就是贤良的行为,是为了使民不发生争斗、杀伐之事。对于修炼者而言,唯不争才能修道成功,心无争斗之事便可戒杀;不把难得到的物品当作贵重物品对待时,就不会使民产生偷盗行为,对于修炼者而言,要平等看待一切事物,物无贵贱之分,不必追求贵重之物,是为了戒盗;不追求肉体的淫欲,就不会使民发生淫乱。对于修炼者而言,洁身自好,不行乱淫,这是为了戒淫。
 
     老子在这里指出了杀盗淫,后来演义为杀盗淫妄酒五戒,要达到这五戒必须达到仁义礼智信,即有仁可以治杀,有义可以治盗,有礼可以治淫,有智可以治妄,有信可以治酒。而仁义礼智信五行对于人的身心而言分为两个部分归于五行。仁属木,义属金,礼属火,智属水,信属土,一个是性五行,一个属命五行,性在于修心,命在于修身。心五行要达到仁义礼智信,必须有心的五戒。何为戒?摄心为戒。如何摄心呢?即收戒五贼,五贼为眼耳鼻舌身。做到收服五贼,必须使五贼摄归于一心。心为主,眼是肝之窍,魂藏于肝开窍于眼,收服魂使之不漏,必须使眼回照于心,从而使魂归位,归之于心。同理,肾开窍于耳,肾中之精智归之于心;肺藏魄开窍于鼻,应回归于心;心藏神开窍于舌,应回归于心;身属脾,意藏于脾开窍于身,应归之于心。心五行精神魄魂意,分属眼耳鼻舌身,达到戒就使这五灵之窍关闭,回归于心就达到心五戒,从而达到修性。人身命五行在人先天生身之处,即关元八卦,生身处即六阳时之子,六阴时之尾,孩子生身处。运行身之五行归土。上五为己土,下五为戊土,二五合为圭,成金丹大药,成就天仙真人。
 
    【原文】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因而圣人采取了最佳的治理五戒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先治心,修心就是让人修摄五神归心之法达到心五戒,戒后心便达到心空,即虚其心,无事于心。心中空空荡荡,不思不想,虚无一物。
 
实其腹就是修身,腹中本有纯阳之气,使之生发充实腹,全身心二种五行皆归之于腹,成就龙虎大金丹。龙之头为子,虎之尾为亥,生身处成就金丹。龙为性,虎为命,性命合一。修心使人削平心中的各种妄想,并可使人的身体强健,使修行者开悟得道。要得道必须无为,心无为不去知,身无为不去行欲;要得道必须使一切身心各种欲望、想法、行为进入无为态,所以就知道不敢去为而不去行为。这样身心的一切就得到了治理,成道就有望了。
 
     第四章
 
【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成道之后的力量是无限的,其作用是无穷无尽的,道是极深远而不可测度的,仿佛是万事万物自然法则的祖宗。既然道是万物的祖宗,作为修道者应挫败万事万物的头绪,解脱它们万千复杂的缠绕。要与道合,它是光,我们也要和它一样,它是尘我们也要和它一样,这样就能达到清澈无穷,空无寂灭,似有似无。成就这样的道,我不知它是谁的孩子,像是天帝之先就有的。
 
      第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天地之间没有浩然正气作为自然法则,万事万物就象无拘无束的小狗乱跑乱跳,杂乱无章。圣人如果不能结丹,他就不是圣人,其身心就会散乱如乱跑的小狗。在人的身体上有一个橐仑,在未出生之前它运动是成规律的,此时的人属于先天态,如婴儿处于无为态,这时人先天气从下丹田到上丹田,运行是正常的,人的任督二脉运行先天浩然正气。当婴儿出生之后,先天气断,后天气接。人的这个运转周天断绝,人的眼耳鼻舌身开始运作。人的五神散乱无章,虚散而不能收回,运动反而更加散乱。六根齐发,五神散乱。虽然眼耳鼻舌身能多言而善学,但后天所学的一切毕竟是有限的。而得道之后的智慧则是无限的。因此,不如守中以修性命结成金丹,使人后天回返先天,通天彻地,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则是更可取的。
 
      第六章
 
    【原文】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谷神是宇宙的原始正气,它是不生不灭的,对于人体而言叫做深不可测的祖气,这个先天祖气的门户,是天地产生的根源。它在人体天与地的建立之中,这种先天纯阳正气产生之后,人能感觉到它的存在,无比细小绵绵不绝,不散不变,人的感觉似有非有。如果要保存这个正气,就不要乱用自己的六根,使六根不生六尘,以保护这个正气。
 
     第七章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译文:天是长久的,地也是长久的,天和地之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天地之间长存浩然正气,这个浩然之气就是宇宙本存的不生不灭的正气,这个浩然正气也叫道。它不能自生,对于万事万物而言,它是真空、寂然、不动不变、本然长存的,所以天和地能长久。对于修炼者而言,人的身体也存在天地关系。在人的后天八卦中,离卦占据了先天干位,坎卦占据了先天坤位。要使人有这种浩然正气产生,必须有一番重立天地,再造乾坤的过程。当人的后天八卦返归先天八卦,乾代离位,坤代坎位后,就是后天返到了先天,乾为纯阳正气,坤为纯阴之气,乾为天,坤为地,在人身定位后就存在了浩然正气。这样人就能与道合一,不生不灭。所以圣人总是通过修炼退去自己的后天之身,行五戒,清静六根,六尘不染,使后天身返还到先天之身。并使后天身与先天身脱离,达到身外有身。身外有身是浩然正气、纯阳正气,聚则成形,散则成气,不生不灭,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正是以圣人的大公无私,不为六根造福,所以才能成就其根本的私。他可以达到长生久视,永存于宇宙之中。
 
     第八章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大道似水,所以最高级的善就是心如止水。天地无情,长存浩然正气,长养万物,而不争长养万物之事。就象水有利于万物生长而自己却喜欢平静,心如止水是很多人所不愿作的,而圣人则甘心居于如此境界,这样人就能达到与道相合了。人在修炼时要选择平静的,适宜修行的地方。心要象深渊一样,清澈见底;施舍就象天上下雨一样,不求回报;说话要言行一致,真心是道场;正身则善于治理六根,不使尘起;办事要力所能及;行动要符合时宜。因为做到了不争,所以是无忧的。只要人能这样做,修道成功就有希望。
 
     第九章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逐身退,天之道。
 
译文:坚持不断地使之更多,不如放弃使之成为过去。找到了修炼方法执着地去行,不如放弃此行。因为物极必要走向反面,修而不着于修,修而不修乃为真修,执着地想使之更高,就不能长符它。所以不能使之有生长之心,因为人的真性本自具足,人本来具有真人的一切性质。修真只是去掉六根生发的一切尘,去掉尘就是六根清静,六根清静就是道,人就成了真人。这里没有使之更多更高的成份在里面,因为在修炼中自高者必将为卑,自卑者必将为尊。对于汉字而言,大上加一点为犬,大下加一点为太,正是这个道理。又比如:英文的good是上帝,反过来dog则是狗。这两种语言在造字时都含有了这个意义,即自认为高的是狗,自认为低的是上帝。大道似水,水向低处流,也是这个道理。世间还是这个道理,不要执着于名利。即使金玉满堂也不一定守的住,富贵会使人骄傲,结果留下了错误,功成身退才是符合自然法则的。修炼者也是一样,不要执着,要保持清静无欲,方能合于大道。
 
     第十章
 
    【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合,能无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载营魄抱一”是指人的性与命的合一,是魂与魄的合一,是性五行与命五行归一之后的状态。当人修炼到这个程度时,是不能使之分离的,所以说,能达到使合一之后的阴阳魂魄分离吗?因为人能达到抱一使之不离身,则身可长存,不生不灭。这个一是指纯阳正气,或浩然正气,也称太和之气,能得一万事毕。
 
    “专气致柔”是说,当魂与魄合一之后,人的后天之身就返回到了先天之身,后天的坎离转化为先天的乾坤,天地定位后,产生浩然正气。产生之后人会清静无为,使纯阳正气达到至纯至柔,才能保证不生不灭的灵长存。要达到至纯至柔,就要使人做到象来生之前的婴儿那样,保持先天状态,你能做到吗?
 
    “涤除玄览”,涤除是指洗心除六尘,玄览是指人达到先天婴儿态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是心居玄冥,览知万事,万千景象历历在现。这是人的潜意识的显现,前通远古,后知未来,上知天下知地。当人在洗涤身心六尘的过程中,这些玄览之事必然出现,你能使心一尘不染吗?一切玄览难道不会有虚假的成份出现吗?只有彻底洗心才能正见一切,所以要视之如不见方为正见。
 
   “爱民治国”,爱民是保卫已修成的纯阳之体中的一切,治国是指人体正气合理运作。要使气纯体固不生不灭,必须要爱护它并治理它,使之完全处在真空寂灭,无知无识,不动不变的状态之中,你能做到吗?
 
    “天门开合”,是指人修到很高程度时人与道合,先天八卦运转与自然法则合一。这时,人可以上天入地,出入无间,天地无阻无碍,人可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人已达到在宇宙间称雄之时,形同百兽之王,如狮子吼,震动天地万物。此时,人不能自高自大,必须以无为抵住出现的影像才行,否则自高者必将为卑,而自卑者必将为尊。处低位百川归海,有容乃大。
 
    “明白四达”,当如上所有过程都达到以后,人就修炼到丹圆体纯,见性成就真人的境界。阴阳两界,天地上下,无所不明无所不通,宇宙之中无处不明不亮,身心一尘不染,如同琉璃光珠无不通透,无不明亮,照遍十方界。人的智慧此时已拥有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法则,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在这种情况下能做到不以不生不灭自居,不以智而自居吗?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当人修到全身如舍利,全身浩然正气涌动,要继续修炼使这种正气不断地生发,并时时注意保存它。但是人的这个正气是本存的,它的生发与保存,正象人洗掉一个玻璃球上的尘一样,这个球本来是存在的,只是经过洗了以后,好象新产生的一样,其实并不是新生的。虽然它生出来了,其实它本来就存在,所以这个生,并没有新生出来。人修到这个程度还不算完成,虽然修到了真人的境界,而且整天在修,其实本来就存在,你修什么呢?所以“为而不恃”。说明,修炼了,实际上没有修炼。“长而不宰”是说虽然成就了,但实际上并没有成就。   
 
“是谓玄德”是说做到如上程度所具有的德叫玄德,玄为深远的,难以测度的事物,这个难以测度的德所要完成的目标是使人得道、证道、成道。让人们走上与大道合一,不生不灭的境界。
 
     第十一章
 
    【原文】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人在修炼时必有修炼的方法,从一般的人修炼到圣人、真人必须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有一个使人从此到彼的工具,这个工具就是修炼的方法。这里所讲的是性命双修中修命的方法。
 
   “三十幅共一毂”是指使车运动的轮子,三十幅是按一个月三十天设计的。月有圆与缺的运转过程,人修炼也有白光产生的周期,初一无月,初八月在西方生,为金生,十五月圆为修满,此时,月亮外有阳、内为阴,到二十三又为下半圆,三十又进入下一个周期。
 
     人体体现着阴阳变化规律,而阴阳的转换体现在人体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上。先天八卦是与纯阳正气合,人修炼必须使后天八卦转换成先天八卦,这样就必须让生命的轮子转起来,取坎补离,去除离中阴,取出坎中阳,互相填补,使离变作乾、坎变作坤,形成天地定位的格局,使人体纯阳正气不断生发,使人体变为纯阳之体。当修成之后,这个车的运作应去除,不能当作永久留下来,即达到身空、心空、法也空的程度,才是真人的境界。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埏埴是和泥土的器具,人的头部有泥丸宫,人的先天有已土和戊土,戊土和已土合后成丹,即成泥丸,上升注入泥丸宫,它是人修炼成真人的标志,这就是和起戊已土送入泥丸宫。人体八卦和戊土于下丹田,五性归元和已土于中丹田,二土合一冲出紫殿,突破天门进入泥丸宫。进入无色界,奔天窗,再进无无色界天。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成为地地道道的真人。已土是由眼耳鼻舌身回照,使金木水火土的五性,即精神魂魄意归元而成已土,戊土是人身五行用车轮运作身质五行金木水火土合为戊土,二土相合之后,回归泥丸见性成真。成真之后也并无照与转轮的事存在乃为真人标志,也没有五行与戊已土的存在,也没有方法的存在,所以也没有这个器的存在,才为真。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修炼到戊已入泥丸之后,就进入清静沐浴、真空炼形的过程。真空炼形,达到身无其身、心无其心的程度时,人的五神已归入天上泥丸宫回归无极,人的戊土也归于泥丸。此时生命的五性、五灵及五行都已化为空,这时的修炼者感觉不到自己身心的存在。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这是真空炼形的结果。虽然说进入泥丸宫,但只是为了打开真人通往天地宇宙太空的门户,虽说有门户实无门户可有,也没有作为房子用的事实。因为有了房子就有了住的想法,有住还是客,客是尘,所以并无房住,才能无所住而生心,并无心生才对。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我们所用的一切修炼方法只是为了修炼成真,修炼的目的:使人达到无为、真空、寂灭的境界,而成为真人。因此我们真正要用的是真人的境界: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而又无能晓能知的想法。
 
     第十二章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修道者不是顺人的欲望而行的,而是顺道人的性质而行,所谓“顺者成人逆成仙,就在中间颠倒颠。”正是这个道理。
 
    “五色令人目盲”是说人的眼是用来分辨五色的,但人的眼性即肝中魂开窍于眼,由于辩五色而失去了魂,丧失了人眼的本性。鉴于分别五色使人认假以为真,使真性流失,所以圣人把有眼当作无眼。“非礼勿视”,这是为了保存眼的本性。进一步修炼达到视而不见,再进一步修炼就达到了不视而无所不视,从无眼达到眼充满宇宙,视一切色,无所不见。人们都取五色,圣人则取无眼,取盲,去彼留此。五香可以使鼻无嗅觉,鼻是魄漏的窍,常用嗅可使鼻性魄流失,所以非礼勿闻。不符合修道法则的叫非礼,这样就能保护鼻的本性,进一步达到嗅而不觉,再进一步达到不嗅而觉一切香,无所不嗅,从而达到整个宇宙都充满自己的鼻子,嗅一切香,无所不嗅。人们取五香,圣人则取无鼻、无觉,所以去彼留此。
 
    “五音令人耳聋”。肾藏精志开窍与耳,精志从耳漏是由于人贪五音。圣人有耳当作无耳,所以叫“非礼勿听”,就是为了保护人的精志不漏。进一步修炼达到听而不闻,再进一步达到不听不闻一切,耳朵充满宇宙,达到无所不听。贪五音令耳性丧失,精志耗损,所以一般的人取听五音,而圣人选择了聋,去彼留此。
 
“五味令人口爽”。口是人们用来辩五味的,由于人的心藏神开窍于舌,人们贪味就会使人的神从舌而漏,从而丧失了舌的本性。圣人讲“非礼勿言”,即非礼勿品,开口神气散,舌动是非生,舌动味丧失了人的心神,人无神必死。圣人宁取口不味觉,舌不动摇,从而保护自己的神,即保护了口的本性。进一步达到品而不品,言而不言,再进一步达到不品而品一切味,不言而更言一切,整个宇宙充满了口,充满了舌,无所不品,无所不言。所以圣人不品五味而取无味觉,去彼留此。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是讲人的身乱动,身由脾主,意藏脾开窍于身。身好动使意从身漏,从而丧失了人的身性,身性属意。由于有了意生出了人的六欲,由六欲产生了七情,七情造成了虚妄,虚妄是指人认假为真,要去妄必去七情,要去七情使人不能动情,要不动情必使人的意不动,要人的意不动进入大定,必先使身不动。如果身动,人的意就要乱,意乱后人的心就乱,人的情就迷,从而生出欲望而走向虚妄,丧失了意。丧失了意,意就不能归心,不能归心,心就乱,心乱了就不能见性。因为性生心,心生意,意生欲,欲生情,情生妄,圣人讲“非礼勿动”,即不符合修道规则的行为不去做。身不动就不能使意乱,意不乱才能归心,心不乱才能归性。平常人喜好运动,而圣人则好静,静即能成戒,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所以圣人去彼留此。
 
    以上讲的是人的五贼,是如何降服五贼,达到五戒的问题。圣人的不看五色是认为不去分五色,即达到色平等;不分五音是达到音平等;不品五味是达到味平等;不去动是达到做什么事都平等……平常,圣人的心是平常心,平等心和无分别心。人贪色声香味触法,是人没有平常心,平等心和无分别心,所以圣人去彼留此。因为圣人不去分别色声香味触法,所以圣人达到的境界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最后达到整个宇宙都是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整个宇宙都是自己的色声香味触法,拥有整个宇宙,具有一切法,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能而无所不能。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难得到的货物牵动了人的眼耳鼻舌身意,所以圣人行五戒,使六根回照于心,把五神、五性归之于中丹田一点以成就已土,再把它放入腹部进行转轮,让后天八卦转化为先天八卦,修成真人,所以圣人去彼留此。
 
第十三章
 
【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为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为宠辱若惊。何为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可以托天下。
 
译文:“宠辱若惊”。宠是受到人们的宠爱、敬仰,如地位高,财富足;辱是羞辱。即受到宠爱和羞辱都会惊恐。“贵大患若身”。对于圣人而言最大的祸是自己有身体,为什么受宠和受辱都惊呢?是因为宠为下,因为有宠必有辱,二者相随。圣人修炼所达到的境界是和光同尘,没有高低尊卑的感觉,只是一个平常心,与任何人一样平等无差。在他们眼里自高者必将为卑,自卑者必将为尊,因此当他们得到了宠认为是辱,所以说“得之若惊”。反之失去了宠,受辱也是惊恐的,因为圣人没有宠与辱的人为想法,因此认为失去了宠,证明自己还有受宠的想法,有这种心态的修炼者,实际上是走上了违反修道者的轨道。所以失之也惊,受辱也惊,是因为修炼者有了受宠之心,才有了受辱之心,这也违背了修道者的宗旨,所以受辱也惊。
 
“何为贵大患若身”?是说为什么认为最大的患在于自己有身体呢?我之所以有大患,只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还有什么祸患呢?对于修道者而言,当修到身无其身,心无其心,身心都不存在时,就修到一定程度了。当达到身外有身,现在这个身只是一个假壳时,身外之身就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天地有坏,这个不坏,这才是圣人所追求的目标。当身外有身时,这个身外之身是真空的、清静的、寂灭的真实的纯阳体,即与不生不灭的纯阳浩然正气同体时,人的这个体就与宇宙合为一体了,这时的身体与宇宙为一体。所以当修成的体与宇宙为身时,就可以寄存在于宇宙;喜欢与天下为身时,就存在于天下。我身即是宇宙,我身即是天下。不生不灭、逍遥自在,与天同寿、与宇宙同存,这个真实体是实有的。而人原来的体是要灭的,因此他是空中的泡,生灭不定,所以也是虚假的。
 
第十四章
 
【原文】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为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人得道之后的身外之身是与道相同的,那么这个道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只能说它是真空的。“视之不见名曰夷”是说道是看不见的,它是无色的,所以叫做夷。“听之不闻名曰希”,道是听不见的,道无声,所以叫做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是说道是无形的,所以叫做微。“此三者不可致诘”这是说无色无声无形的事物是不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也不能书写出来,只能以空、静、寂灭来比喻,只有靠修炼达到的境界,靠实践而知,才能体会,不可追问而得。对于修炼者而言,只有修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时,才能达到与道相合,成就自己的纯阳浩然之体。这个纯阳之体是真空的,是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耳鼻舌身意的。要找到它必须修证可知,而不可以追问,不是言语、书写能完成的。“故混而为一”,所以三者和而为一。它的上面不明,它的下面不暗,它的运动是无穷无限,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微观粒子,都在它的作用下运动。老子讲“绳绳兮不可名”是说它是不可以一个特定的名字来命名的。而在今天,宇宙的统一场可以讲明,所谓道是一个宇宙场,它是一:电场;由电场生二:磁场;由磁场决定力场。道的实质是电磁力三维立体统一场,这个场无声、无色、无大小,也无特定的形,但由它产生的电磁力统一场,决定了最大的宇宙天体、星河的运动方式,也决定了微观一切粒子的运动方式,同时由它产生了万事万物的运动方式,这符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原理。因此今天我们可以讲:道是一个场。既然过去不可名,又“复归于无物”,这个场是无物,即无有形色声之物,而场可视为无物、真空,这个场也可以视为无特定形状的形状,因为无状之场是统一场,是决定万物之状的无状之状,也是无象之象,因为统一场无一定的形状。“是为恍惚”,既然是恍惚。恍是不可把它当作无物,惚是不可把它当作有物。既如此因这个道产生了万物,所以所谓的恍惚之物就是一个区别于万物的场,这个场可命名为电磁力三维立体统一场。如果说道无物则不可产生物,既说它有物,又不能以物命名,所以这个道实际上是一个场,是混而为一的“一”,即整个宇宙是电磁力三维立体统一场。只要有一物生成,它就在这个场的作用下运动。“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说明道的运动可迎也可随,由于电场决定磁场,磁场决定力场是循环无端的圆周运动,因此不见头也不见后。执着于远古这个道,才能驾驭今天所有物的生成与发展,正因为有了电磁力三维立体统一场,才有了微观粒子,才有了万事万物,也就有了宇宙天体,及一切宇宙结构。能知道远古道的开始,就抓住了道的纲领。当我们懂得了电磁力三维立体统一场,就抓住了道,也懂得了万事万物的起源及其运动方式。
 
第十五章
 
【原文】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译文:在古代,那些真正的修炼者在修炼到很高程度时,具有微妙智能,通达宇宙本有大道,即通达道的本源,通天彻地,知过去未来,对微观及宏观事物皆可了如指掌,其智慧深到人们不可认识不可测知的地步。正因为他达到了深不可测的程度,所以他在修炼中严格地把握自己的身心状态,深怕远离了修道的要求。为了保存他的定态,把握身心,就象冬天走在了极为光滑的冰河上;就象豫一样,每迈一步都十分谨慎小心;也象小偷怕四邻看见一样,把自己伪装起来;还象犹生怕前后左右威胁自己的事一样,十分恐惧;又象一个去了陌生地做客的人一样,丝毫不敢放纵自己,显得处处谨慎小心而恭恭敬敬。它松懈时,不是一下子就散开,就象冰溶解时一滴一滴地进行,不紧不慢他纯洁敦厚,就象一根木头朴素。它空的时候,就象深谷无有底。它混沌时,就浊不可耐。他所追求的是怎么样才能使自己混沌的身心,象深水一样在极静的状态下慢慢的变清,变的通透明彻,身心清静,一心不乱。怎么样才能使自己的身心安定,从而使自己的真性慢慢的显露出来,就象污泥中的明珠将全然无暇、清静通透的性质展现出来,使人成为真人,得道成真。能够保证这样修道的人,永远不会自满的。只有永不自满,才能永远保持如上所说的一切状态,才是真正的修道者。永远不希望自己变成真人的,永远不会产生新的念头及言与行,才是正确的修道行为。如果有人认为自己已经修的很高,或已修成新的层次,或修成真人了,那么这些人永远不会成道。
 
第十六章
 
【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译文:这一章是在上一章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在如上基础上,使自己身心的空向空的极点发展,守静达到至诚。在这种状态之后,人会感到万事万物随之袭击而来,过去的一切源源不断发生,未见过的也历历在目,如同万物在此时竞相发作。在万事万物竞相出现在面前的时候,大脑里面百花齐放。在这时修炼者不能被眼前的景象及大脑中出现的幻境所吸引,应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任其发生,我的感觉仍保持空无一物的大脑,目空一切的视觉,使一切物景想法归于无有想无有见的状态,这样一切景象与想法就又归之于无。这些景象及想法是人的潜意识在人处于空与静的状态下必然出现的产物,是空中的花本来无有,是人潜意识中阻碍人达到真人的业障,是历劫留存妄想的重复显现。当人能定在空与静的极端状态下,不为其所动时,这些物象就复归于湮灭,灭与空是这些业障景相想法的必然结果。虽然象万物并发,但它们的根还是属于空与静。当万物归根后,就叫做空与静。空静就叫做恢复它的本命。万物复归于本命后就叫做归于恒常不变,不生不灭。当万物达到恒常不变时就达到了光明。以后就没有黑暗,就没有死亡。光明就是纯阳体,所以真人都称之为纯阳真人。如果人们不懂得什么是恒常不变,不生不灭、不懂得如何修到恒常不变的方法,就不能修成。恒常就是要达到仁义礼智信,五常就是达到真人的不生不灭的特性。只有达到了五常,才真正达到了五戒。达到了五戒就能达到大定,定能生慧,这就达到了修炼的目的。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人们必然顺人的欲而妄作。这些人就必然要毁灭,要死亡,古今中外一切不懂得真常的千百代人大都走向了灭亡。由于真经不能被人类掌握,所以只有极少数的人修炼成真,达到了真常不灭的境界。如果人们懂得了五常,就能空、就能静。能空就能达到与太空同体;能静就能象太空一样不变不动,尽管最小的粒子,最大的天体及万物在其中发展变化,空与静则是不变不动的。任万物并誉,善恶并生,上下通变,阴阳变化,对于天空而言皆能容之。正因为空能容一切,所以空是最公的,大道无始无终,无善无恶,无所不容,无所不包。道是最公正的,是最大公无私的,所以它又是宇宙之王。王即是天,即是纯阳正气,纯阳正气就是道,道是不生不灭的,即使现在的肉身灭了,修成的真空寂灭的道身,即肉身之外的大身则是永存不坏的。
 
第十七章
 
【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道出现在世界上,不同道德水准,不同根性的人,对道的评价是不同的。道德根性在人群中分布不同,从高至低对道的评价表现出不同的心态和行为。最高的是修炼成真与先天大道合一的人,这种人已回归先天一性,与太上真人合一,所以这类人并不觉得有道的存在。因为他们已修道成功了,所以不知有道的存在。在未修成或未修的人中依次有不同的态度:有较高道德修养,根器善良的人对大道而言,总是表现出亲近,赞美的态度;根性一般又不修炼的人对大道报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即对道的兴趣保持既不信也不反对;道德水准较低、根性差、心态恶劣的人,不但不信而且大肆反对,并且极尽侮辱之能事。在修炼中真正得道成功的人是少数,所以有很多人对道的信心不足,他们不相信有道的存在。人们对修道的理论总是似信非信、犹豫不决。只能依靠大根器者的修证成功,靠事实证明,让人们懂得确有道的存在。这样百姓就会认为道是本有的,是自然存在的,这样人类就会相信有道的存在了。
 
第十八章
 
【原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对于世间而言,世上不存在大道之时,人们就看重了大道,提倡仁义礼智信,要求人们回归大道;当人们重于智慧、知识、才干的时候,就有了虚伪的大量产生;当六亲不和的时候,人们就向往父慈子孝六亲和睦;每当国家在奸臣当道,贪官横行,处于混乱之时,人们总是希望有忠臣出现。这些都是世人的想法,对于修炼者而言,当修道很高程度与道相合之时,就无所谓有道的存在,也无须去追求得道,因为本身已是道身。自是道又去哪里求道呢?道在自己非外求。当达到这个层次时,就达到了仁义礼智信,达到了五常与道合真,此时的修道者已是上通天、下通地,大通宇宙,小通微尘,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但并无有这些智慧的念头存在。此时如果认为自己已经修出了智慧,就大错特错了,所以说有大伪。这时真正的得道者并不因为有自己,更不认为有智慧,只是处于一种真空、寂灭无为的状态当中。此时修道者已达到六根清静、无六亲可言,无眼耳鼻舌身意,更无六尘。六根清静方为道,这才是真正的大孝,真正的大慈。不但六根清静,而且自身的这个国家的一切气血肉筋都已混睡无觉,身中无一清醒,人的一切执着、一切神昏、一切智无,一切处于无知、无觉、无识、无法、无天、无一切为的境界,这时才有真正的金丹炼成;才有一棵赤诚之心,即一灵不昧,万事皆休,活泼泼赤条条,真性显露,真人成就,修道成功。
 
第十九章
 
【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无欲。
 
译文:修道者应放下一切执着追求,只有无所求才能成道。所以要在意念上、行为上断绝返凡成圣的执着,放弃追求大智大慧的执着。“民”在这里指身体健康而言。只要放弃了对圣人、对智慧的执着,对于修炼身心万千细胞的去浊还清是有百倍好处的,修成不坏之身必须这样做;断绝对五常的追求,放弃对五常的执着,整个身体的天赋本灵就会慈善;身心达到大慈化,心态到无心,即沉心,即达到大悲,从而养就金丹,成就圣胎,跳出身体,成为身外之身,不生不灭。这时的修炼者现有的身心就成为了父母,成就了圣胎,尽了慈父慈母的真正职责;而身外之身,金身真人就成了最大的孝子,使父母之体常存不灭,尽了大孝。修道这个程度就应断绝人的巧技、智慧,放弃人间名利小利的追求,无眼耳鼻舌身意,即是没有盗贼。因为六根不动,也就放弃了巧与利的追求,因此也就不会发生六贼盗宝、失去真性的事发生。这就达到了戒,有戒生定,有定就能生出智慧,即无学智慧。
 
以上三个方面要求人做到的是理论上的事,所以还必须有具体的方法,有了方法,如上三个方法就能达到了。这个方法就是要修纯阳正气,即素充满全身,后天返先天,抱朴还原到宇宙未开之前的大道而不变。心态要随遇而安,少有私利,无非份的意念就可以了,即做到心中无想修性与修命,结合戊已土为金丹,成就圣胎。
 
第二十章
 
【原文】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大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若晦,寂兮似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译文:在古代分为有学与无学两种智慧。一种是靠学习而得的智慧,是办学校、有老师教书、学课本知识,这属于有学;还有一种学是不言之教,学生不学任何知识,而是去学无学的更高超的智慧。两种智慧比较,前者所学是有限的智慧,小智慧;后者则是无学的自身本有的大智慧,这个智慧是无限的,不生不灭。“绝学无忧”。绝学,是断绝学习之心,则没有忧虑,务不言之教,奔向无限的大智慧。这个智慧通天彻地,得到这个智慧就无所不知。要达到无所不知,必须达到无所不识、真空寂灭的境界,就达到无忧。有学与无学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曲迎与直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善与恶相离的并不远。
 
人的一切追求及欲望是十分可怕的,对于修道的人而言不可不怕,必须远离之。在人的一切欲望未抬头之前就应消灭它。人们都喜欢人多热闹的地方,我却愿独处于人难以进去的大牢之中;众人都喜欢游春登高,而我却愿意淡泊生怕有登高的念头。就象婴儿在未出生之前,处于的那种先天状态;就象处在荒野无人处,找不到家的样子。这是我必须具备的寂灭态。众人的愿望是:知识智慧越多越好。而我们应当越丢弃越好。因为人的一切喜好都会影响人进入真人态,都是障碍必须丢弃。我们的心就象愚昧无知的人一样,混混沌沌无知无觉。平常人喜欢什么事都要明明白白,而我们却愿意昏昧无知;众人都喜欢什么事要调查个彻底,而我们却愿意闷闷不查,就象空虚永远不明,就象寂灭无止境;众人都以有作为而自豪,而我们却象玩劣之徒无所作为。就如上这些方面,我们修道者必须与所有世界人不同,方能造就无学大智慧,方能吃到素,即炼就纯阳之体,与道合一,成为真人。
世界华人文化传播网采编员 编辑部 世界华人文化传播网 
  图片新闻
团结华人
团结华人 共谋发
伟大的中华魂
伟大的中华魂
习近平与李克强有哪十大惊人相似之处
习近平与李克强有
2013第七届亚洲财富论坛在三门峡市举行
2013第七届亚
人类道德楷模毛泽东
人类道德楷模毛泽
“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在央视播出
“寻找最美孝心少
宝莲寺
宝莲寺
习近平解读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习近平解读中国梦
京交会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
京交会在国家会议
电影《道德经》全球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
电影《道德经》全
像《梅葛》一样
像《梅葛》一样
谢培哲书画人生
谢培哲书画人生
   人大政协             
   警示教育             
   新浪新闻      公安部      最高检察院      凤凰网      华人频道      中国政府网      人类道德学会      中国国画艺术书画院      聚韩网      联合国官方网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诚聘英才  |  组织机构
版权所有:世界华人文化传播网       网站备案号:备:60767060-001-12-12-8    管理登录
法律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方便读者交流,不代表世界华人文化传播网观点
版权所有:世界华人文化传播网,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