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绝学、面授一人
来源:世界华人文化传播网 作者:世界华人文化传播网 日期:2014/10/19 9:31:33 阅读:
秘笈玄机自此传,灵光密掩逾千年。
真知若不为人用,绝学何需遗世间。
尘海劫余有易脉,沧桑阅尽了诗缘。
茫茫前路新求索,九万扶摇誓继传。
这首诗是曹玉清先生在“陈抟秘传易数中心”成立时,有感而发。1995年春玉清先生已年逾古稀。自觉时日不多,他要把深藏半个世纪的千古绝学“陈抟秘传易数玄机”即“九爻易”公诸于世。“九爻易”是北宋大易学家陈抟创始。“九爻易”的易理观念和当时的官易、周易不同。其解卦的方法是周易的八倍,如公开传播会招来祸殃,陈抟有先见之明,每代秘传一人,代代相传、如缕不绝。陈抟有遗训“广而传之,或有祸殃,密而传之永保灵光,千载而后乃得发扬,喻我传人慎识勿忘。”
公元960年——1995年,这门绝学而逾千年,共传了三十二代。曹玉清是三十二代传人,也是最后一代传人。他决心寻找有缘人,接“九爻易”的衣钵。
1995年曹玉清创办”玉清易学馆”,将九易在牡丹江开始讲学,参加学习的全是有文化的市高层人士继而又创办“陈抟秘传易数中心”、“中华传统文化研究所”,夫人邢坤代表他参加在南京举办的“古天文与传统文化国际研讨会”会上发表的论文在国内外引起很大的反响。
他在上千名爱好者、研究人员当中要找一位接衣钵的人,未果。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部费工夫。就在曹玉清万分焦虑的时候,一位年轻人走进了曹玉清的家,此人就是卢少伟,通过谈话知道卢少伟是黑龙江大学哲学院毕业。书香门第,自幼爱好诗词书法,有一定易学基础。卢少伟非常希望能做曹玉清的“九爻易”传人。面授弟子,曹玉清对卢少伟第一印象非常好,对他的肯定就像上一代传人肯定自己一样,有知识、有文化、忠诚纯朴、不张扬。这不就是当时的曹玉清吗?当下答应卢少伟为唯一面授弟子。卢少伟立即跪拜,并承诺绝不辜负师傅愿望,接过师傅大业使“九爻易”发扬光大。
人所共知,世间任何一种易法都需名师指点,才能深刻领会。而“九爻易”又是一家之言,密传千余载。
没有名师指点,再聪明的人也难以理解和应用。
玉清向卢少伟讲述了这种易法的源流传承,以及他的特点和价值。并告诉少伟学易先学做人。易文化的“德”贵在诚字上。
卢少伟说道做到,不负师傅所望,克服生活的诸多困难,专研“九爻易”并攻书法,通过写字广结易缘,使更多的人了解“九爻易”。有条件时,游名山古刹。
卢少伟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见多识广、有文化、有远见。她告诉儿子怎么难也不要放弃“九爻易”更不要辜负师傅的嘱托。坚持就能成功。
卢少伟的妻子通情达理,一人挑起生活的重担不扯少伟的后腿。
曹玉清逝世后,师母一直云游大江南北生活很困难,少伟默默的帮助师母毫无怨言。自己生活特别简朴,一段时间住在北京一家地下室旅馆,学习研究写作,房间不足两三米,床上地上堆满了演卦和书法宣纸。师母去北京看他,非常心酸,又一转念,一个人要有大成就,不经艰苦磨炼是达不到目的的,所以起笔在宣纸上提了六个大字:“玉不琢不成器”,自己生活非常简朴,但对师父师母的帮助从不吝惜。有一次,卢少伟从外地回牡丹江过春节。一路没买卧铺,站二十几个小时,心里只想着到站先到师傅家,给师傅送点钱过春节,由于疲劳过度精神恍惚、竟走错了路,走出牡丹江十几里,一夜间脚冻坏了,家人找到他已不能走路,鞋脱不下来,那也没忘记要给师傅送钱过春节,叫妻子不要管他,先送点钱给师傅。天下最孝顺的儿女也不过如此。可见少伟的人品何等高尚。
1997年11月曹玉清逝世,遗留的是小说、“九爻易”的“三才八阵”,在朋友的帮助下开始分类整理。在整理“九爻易”解卦诗时,发现玉清只写到五百一十二卦的( )尚有大部分解卦诗没写完,就撒手人还了。师母考虑到必须完整解卦诗、出版《三才八阵指迷录补注》一书,让“九爻易”通过发行书刊,使国内外易学爱好者更多的了解九爻易、以防有人投机污染了“九爻易”。可这解卦诗由谁来完成,当然是卢少伟来继续师傅未竟的事业。
曹玉清逝世很突然,卢少伟在外地没法通知他,师父以去逝,师母整理好“九爻易”的手稿,托人找到卢少伟说由他续写解卦诗。他义不容辞把家事扔给了妻子,自己租一地下室小旅馆,黄卷青灯、大米饭拌酱油,艰苦熬了二个多月完成了师傅未写完的解卦诗稿。师母接到卢少伟续写的解卦诗稿后,到殡仪馆跪在玉清骨灰盒前哭诉:“你没写完的书稿由卢少伟续写了。诗意与卦意非常贴切,笔风犹如你亲笔, 你放心吧《三才八阵指迷录补注》一书不久就能出版面世,给国内外易学爱好者一个圆满的交代”。
玉清逝世十五年卢少伟兑现了对师傅的承诺,关照师母研究“九爻易”,并准备写第二部“九爻易”现在他不但是“九爻易”的唯一继承人,也是书法名家。
曹玉清被易学界称为“一代宗师”,卢少伟不久也会成为易学界倍受关注的“一代大师”。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贡献将载入史册。
21世纪“九爻易”会发出绚丽的光辉。
与世界华人书画家协会主席韩昊轩
世界华人文化传播网采编员 编辑部 世界华人文化传播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