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怀调戏传承者王纪军谢竹青夫妇
来源:世界华人文化传播网 作者:世界华人文化传播网 日期:2017/10/25 7:58:31 阅读:
谢竹青,女,1963年生,河北磁县磁州镇人。16岁跟随河南老艺人柴老先生学艺,后转入磁县西小屋怀调剧团西小屋培训基地。先后接受河北梆子剧院导演、东风豫剧团导演和磁县豫剧团导演长期从严指导,在接受真传基础上,经刻苦努力,在形体基本功、怀调剧表演的生旦净末丑多行当的唱做念打手眼身步方面达到一定水平。曾在怀调剧《徐九经升官记》、《战洛阳》、《盔缨记》、《豆腐世家》、《嫁不出去的姑娘》等剧中扮演第一主角,深受观众好评。她主演的一些剧目先后被河北电视台、邯郸电视台录制播放,邯郸日报也予报道。她热心怀调剧的艺术传承事业,决心为怀调剧的繁荣兴旺奉献毕身精力。
王纪军,男,1967年生,大专文化,河北省磁县磁州镇人。1975年考入磁县豫剧团任演员,后入临漳县青春怀调剧团,1982年入磁县西小屋怀调剧团西小屋培训基地,担任怀调剧研室主任。1987年调入磁县豫剧团。1996年创办企业。他十分热爱怀调剧艺术,努力在怀调剧的唱腔、音乐等多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十分关注怀调剧种的流传,努力创造怀调剧传承的良好环境,从财、物、车、人等多方面支持怀调剧种抢救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
关于怀调戏
简介
怀调剧又称“怀调”起源于磁州,是个古老的板腔剧种。它上承隋唐时期《踏谣娘》等艺术成就,下接明代索调的艺术规范,形成于明朝万历年间至清初。早年,漳河两岸的艺人在农闲间隙会唱上几段,因唱者大都站在板凳之上,板唱期间没有什么身段和肢体动作,仅是喊唱亦或顺口喊唱,但符合一定的曲调。所以最初称为“板唱”又称“板凳戏”。板凳戏后结合当地风俗特别是红白喜事的需要,逐渐发展成“响器班”。而后为形成地方戏奠定了基础。随后又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经历了“嗜好班”和“化妆班”两个阶段逐渐成熟起来,并且组建剧团,从而使得这门古老的剧种得以在漳河两岸生根开花,深受百姓喜爱和追捧,此便是怀调剧。
艺术特色
怀调是上演古装剧为主,古装剧现代剧都可使用的地方剧种。其艺术特色大气磅礴,声调昂扬,正气四射,震人心弦。主要特点有5方面:
(1)在剧目上,政治性、历史性强。传统剧目的主题大多以将相忠奸斗争为主线,演义历史,褒正贬邪。陈述将帅保边舍身杀敌故事,歌颂英烈征战沙场事迹,昭彰艰苦奋斗建功立业典型。演的是历史事件,树的是华夏正气,舒的是爱国情怀。所以,往往是红脸、黑脸为主要人物。群众说是“红黑脸戏”。也有部分爱情题材的戏,往往写战场相识,博弈相知,英雄相爱,共保边疆。戏剧语言比较通俗,普通群众容易听懂。过去,文化水平不高的广大农民群众主要是通过看戏了解中华民族的部分历史的,因此,怀调戏很受普通老百姓欢迎。
(2)在器乐上,强化对万马奔腾、血战沙场气氛的营造。将帅出场,常使用大鼓大钹(四大扇)加二至四杆马号伴奏。而且,强化武打场面设计,强化排兵布阵氛围,强化冲杀声响效果。夜间演出,十里震动。把子腾翻,惊天动地。背旗成排,刀枪林立。一声令下,杀声震天。武戏安排较多,把子人数众多,常常是一场戏下来,演员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能吸引农村广大青少年,激发为国捐躯的光荣情怀,激发本领高强方能制胜的进取意识。
(3)在唱腔上,强化刚烈、正直、简洁,粗犷与细腻相得益彰。使用音域较窄,过门伴奏短小,唱腔平直亢奋,大梆子节奏紧凑,催人奋进,为黑脸、红脸的性格塑造提供了方便。主要人物的主要唱段,感情丰富,板式转换较多,情感抒发淋漓至尽,较好地适应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一特点又能吸引农村广大妇女观看。
(4)在道白上,正派角色强调使用中州韵白,后改成京剧韵白,旦角、丑角使用中州方言。
在基本功训练上,武功要求较高。对男女演员的基本训练要求都很严格。所以,怀调剧团演员一般都有较认真的学习训练经历。剧团外出演出时早起训练不断。较好的团风团纪辐射社会,激发刻苦成才理念,很受群众欢迎。
(5)与京剧、豫剧、河北梆子比起来,怀调的唱腔有很大改进空间。改进方向是加大中高音区具有怀调风格的乐句、乐汇、乐段的创造,增加抒情唱段优美性设计,丰富表现力。有的主张把四大扇和马号去掉,减少男性粗放感,增加女性柔美感。有的主张必须保留四大扇、马号,保留战斗性特征,等等。多种流派,百花齐放,使怀调的发展充满活力、大有前途。
价值意义
戏曲传承是流传不息的根本环节。在漫长的岁月里,各个剧种大都采取不同的形式,首先认真选择传承人,有全部戏曲整体传承,有个别角色个别承袭。其次承接人有一定的传、帮、带能力,善于教,热心教等等。
怀调作为是中华文化瑰宝的一部分,传承着中华民族活态的文化基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漳河两岸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作为地方剧种,相对于发展成熟的剧种,没有相关支持,这一优秀的戏曲艺术即将流失。对于怀调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几年有许多学者、专家和热心的艺人,都在关注怀调剧种的诞生和延续,并就此开展多方探讨和研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变迁,怀调剧这门地方戏曲逐渐的没落。但凡有生命力的剧种,都是生长在民间、活跃在民间、变革在民间。评剧、黄梅戏、越剧从草台登上舞台、从地方小戏成长为影响力大的剧种,就是在群众中演出来的、在市场中闯出来的,是各路名角唱对台戏唱出来的,昆曲、京剧也都是这样登上大雅之堂的。而怀调也正走上这条道路,实践证明,戏曲走进了群众就生、离开了群众就死,只有沉下去、唱起来,才能走天下。
前期工作和现状
自12年“怀调拾遗小组”成立以来,陆续完成以下工作:
(1)由怀调剧传承人,整理的经典怀调剧目《武家坡》已经完备,逐步正在修改和提高;
(2)由怀调的民间艺人和传承人整理和归纳的怀调经典曲谱,已经初步完备;
(3)优秀的怀调剧演员,谢竹青、王纪军、袁佩秋、胡海林等,以及众多资深怀调剧艺人的支持,如,马贵卿、靳富贵等;
(4)针对于怀调剧特色的曲调风的的乐谱整理和乐器收集;
(5)书籍《磁州怀调剧发展史》已完稿;
(6)《怀调剧音乐唱腔集锦》一册;
(7)手抄怀调剧剧本一百余册;
(8)收集怀调剧珍贵视频资料十余份;
(9)成立怀调剧艺术学校,并教授十余名学生;
(10)组建怀调剧剧团
世界华人文化传播网采编员 编辑部 世界华人文化传播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