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之歌
来源:世界华人文化传播网 作者:世界华人文化传播网 日期:2018/12/5 21:29:03 阅读:
今年是纪念黑龙江垦区开发建设71周年,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建设北大荒60周年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 60年前,在共和国诞生前最困难、最艰苦的时刻,历史把机遇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数十万农垦大军和其后几十年岁月中先后来到这里的14万转业官兵、20万支边青年和54万城市知识青年。
为了开发这片古老的荒原,从1947年起,我人民解放军先后抽调14万官兵,分八批次进入荒原腹地,在这里建起了全国最大的国营农场群。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958年的“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这次重大的行动,不仅进一步巩固了东北边防,而且为“北大荒”变为祖国的“北大仓”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北大荒,人称其为“北”国高寒,“大”片沃野,“荒”无人烟。它原来是指东北的原始荒原,后来仅指黑龙江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这里是世界上仅存的三大片黑土地之一。
北大荒,其实早在两万年以前就有了人类祖先的活动。北大荒的开发垦殖,上可溯到辽、金,直至秦汉时代,下可止民国的“五大火犁”(拖拉机)公司及日本帝国主义“二十年内移民五百万人”的开拓团计划。但是,他们的足迹统统被历史的烟云和残酷的大自然无情地淹没在漠漠大荒之中……
对北大荒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始于铁道兵。铁道兵第一任司令员、政委王震是个极其热爱土地的将领,早在1941年带领359旅开发南泥湾时,就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4年5月,刚从抗美援朝炮火中回国的铁道兵5师(现中铁十五局集团),来到黑龙江省修建卫口至五营的汤林铁路。6月,王震前往工地视察。一到汤原县(佳木斯市附近)铁5师营地,就在副师长余友清的陪同下察看战士们种的菜地。望着脚下绿油油的蔬菜和远处长满了草的荒原,他情不自禁地蹲下去,抓起一把黑土说:“这土真肥啊!一使劲能攥出油来。比起戈壁滩的沙地和早年南泥湾的黄土要强上百倍!”
于是,一个安置转业复员官兵“屯垦戍边”的想法油然而生。
原定直接回京的王震干脆改在哈尔滨下车,专程拜会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听闻在三江平原还有更大的荒原,面积相当于几百个南泥湾时,王震兴奋起来。
9月,汤林铁路支线基本完成,部队进行整编,王震再次来到铁5师并专程到边境小城密山县,对松花江以南、乌苏里江以西、完达山南北的密(山)虎(林)宝(清)饶(河)地区1000万亩可垦荒地情况做了细致了解。
10月14日,受王震指派,余友清带领800多名铁道兵转业复员官兵到密山、虎林地区勘察、选点,筹办农场。
1955年元旦,以余友清为场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五〇部队农场(895是铁道兵番号开头的数字)”在密山县正式成立,这是北大荒建立的第一个军垦农场,拉开了我国大规模开发北大荒的序幕。1956年3月31日,铁道兵向国防部正式提出设置垦植局的报告。拟在今后3年内,将经过抗美援朝和新建铁路工程锻炼的官兵(及其家属)5至6万人,复员安置在黑龙江省密山、虎林、宝清、饶河地区,开垦种植1000万亩土地,建立垦植局,所需投资从铁道兵上缴工程费收入中解决。国防部于4月5日将这一方案转报国务院,国务院于21日批示同意设置垦植局,下设5个总场、1个独立分场,共计3万人。
4月24日,铁道兵在福建南平召开第一届党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组建虎林农场、组建垦植局的决议,确定由王震负责东北虎林农场的规划和垦殖局的组建工作。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农垦部,任命王震担任部长,同时兼铁道兵司令员和政委。6月,王震以铁道兵司令员和中央农垦部部长的双重身份参加在密山召开的铁道兵垦植局成立大会,任命王景坤为局长,刘伯增、霍大儒、王余音、向俊选为副局长。
自1956年6月29日起,铁道兵二、三、四、五、六、九、十一师的复转官兵共计1.74万余人,先后从四面八方来到北大荒。除八五〇农场外,八五一(铁11师建)、八五二(铁2师建)、八五三(铁3师建)、八五四(铁4师建)、八五五(铁5师建)、八五八(铁6师建)、八五九(铁9师建,现中铁十九局集团)农场如雨后春笋般在荒原诞生,铁道兵复转军人轰轰烈烈开发北大荒的战役打响了!
1958年 1月24日,党中央、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动员十万转业官兵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要求全军转业官兵去开发北大荒,屯垦戍边。为此,人民解放军全军进行了总动员。顿时,全军上下热烈响应,人人表决心,积极交申请,坚决要求去开发北大荒。当时,解放军三总部复转官兵被选为首批奔赴北大荒的先头部队。中南海文工队本来仅有一个去北大荒的名额,但因姑娘、小伙子们都报了名,领导没办法,最后只好批准了20余人。她们是:吴凤君、李艾、蒋自重、胡昕、梁晓芳……
毛泽东主席听说这些姑娘要离开中南海,去北大荒开荒生产,特地在春藕斋举办了一个“告别舞会”。舞会上,毛泽东笑着问大家:“你们是自愿去的吗?” 姑娘小伙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自愿去的。主席,我们是响应党的号召,去建设和保卫北大荒的。”毛泽东又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吃点苦是好事。你们去北大荒肯定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毛泽东环顾一下周围的文工队员又说:“老头孤单了,老头也想你们哪。远走高飞喽!可要经常写信哪?”舞会上,毛泽东与每个要去北大荒的姑娘们都跳了一会儿舞,并赠给了她们有自己签名的相片。不久,毛泽东又亲笔写信给小吴、小艾、小胡问候北大荒的同志们!3 月,早春的一天。北京车站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副总参谋长张爱萍、农垦部副部长张林池亲自到车站送行。车站,军乐齐奏,锣鼓喧天,中央军委机关的几千名复转官兵戴上光荣花,带着人民的嘱托,踏上北上的列车。
3月,世界震动了,美联社连续发出报道,惊呼中国军队开发北大荒!
3 月,开发北大荒的热浪席卷全国。著名诗人郭沫若在《人民日报》发表诗篇《向地球开战》为离队北上奔赴北大荒的战友们壮行。
黑龙江省的密山,是开发北大荒的大本营。这个不足千户的北疆小镇,一下子拥来“十万官兵”。实际上全部人员总共是81500余人,外加随军家属、军内外“右派”共约10万人。其中,连排干部6万人,营以上干部1.2万人。当时在密山,到处是军官,人们把这里叫做“尉官世界”。这里包括7个预备师、4个部队医院、两个兽医院,以及成建制转业的各种部队学校。还有来自解放军三总部、志愿军21军、空11师、南海舰队、哈军工、军医大学、高级步校、济南军区、坦克兵、军事通信学校、第二航空预校等复转官兵。仅以预备6师为例,就有排以上干部1576人,其中师、团级干部 50人,营、连级干部544人,有老红军4人,抗日战争时期入伍的252人。
4 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农垦部长、进军北大荒的总指挥王震上将,从北京风尘仆仆来到了密山,在车站广场召开了万人大会。广场上红旗招展,人山人海。主席台上两边挂着王震将军写的一副对联:“密虎宝饶,千里沃野变良田;完达山下,英雄建国立家园。”王震将军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对着话筒大声致欢迎辞。
1958年4月28日,预备6师和武汉军区机关的全体复转官兵,徒步到达指定地点。副师长肖天平被任命为858农场常委书记,总参谋部情报局副局长曾柯任命为场长。接着,预备2师、6师一部进军到856农场。预备3师、5师参加扩建851农场。预备4师进入完达山北麓的855农场。预备1师、7师、信阳步校等单位复转官兵携带所有武器挺进萝北地区,摆兵布阵,先后建成了延军、军川、江滨、名山、青年等5个农场。接着在佳木斯成立了合江农垦局,由预备 7师师长黄家景为代理局长,由王震兼任局长。从1947到1958年,北大荒已有54个农场了。
“洒尽热汗融春雪,誓将碧血化宏图。”10万复转官兵不畏艰苦,顽强拼搏,按照王震将军“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的五边方针,抓住农时,用大盖帽、上衣、裤子装上种子,撒播小麦,还把树杆削尖,在新翻的垄上捅眼点播大豆,战友们边点还边学着老乡的样子说:“春天捅一棍,秋天吃一顿。”
1968年6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以“中发[68]98号”文件发出了“关于建立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同意将原东北农垦总局和黑龙江省农垦厅所属的农场以及农建一师、农建二师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1968年7月到1969年5月,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宁波等大中城市的50余万名高中、初中学生,纷纷响应毛泽东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先后报名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为兵团战士。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时,共接收国营农、牧、渔场93个,合编为5个师(辖58个团)、3个独立团,即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第四师、第五师,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一团、独立二团、独立三团。1969年7月15日,经沈阳军区报请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同意组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8月19日,兵团确定正式组建六师。兵团人数达到60万。
1968年6月30日,沈阳军区根据中共中央“六一八”批示,成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从沈阳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抽调精干人员,组建兵团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从沈阳军区各野战军、旅大警备区、军区炮兵、军区工程兵等单位选调干部,分别担任兵团各师、团的主官和师团机关领导。兵团司令员由黑龙江省军区司令员汪家道少将兼任,40军副军长颜文斌少将任兵团第一副司令员,主持兵团工作,辽宁省军区副政委程克廉大校任兵团第一副政委,张忠志任兵团参谋长,段景岳任兵团政治部主任,赵保全任兵团后勤部长。中央军委后调任外长山要塞区政委任茂如少将任兵团政委,刘竹轩、王统、臧公盛、屈太仁任兵团副司令员,蒲更生、李子文兵团副政委。兵团第4师师长姜克忠、政委李义坦,副师长张和、邹自强、徐维臣、杨清海,副政委焦颖、童德山、王琪、张斗,参谋长牛思惠,政治部主任朱崇明。第4师41团团长团长王宏阁、政委韩东升,副团长管学华、韩士君、孙忠德、郑恩喜、刘海山,
副政委杨月村、牛永翠、朱怀英、谢景文、李正云,参谋长徐生、副参谋长王明德,
政治部主任孙宝珠、
副主任杨桂林、张绍让。沈阳军区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任职的现役军官共有3000多名。
1958年3月28日,华北军区干部田德喜响应党的号召,随十万官兵赴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4师41团; 担任41团炮连政治指导员、8连指导员、41团团部劳资科科员;兵团改回855农场担任宣传部部长、工商局局长。
田德喜于1945年5月参加八路军,加入太行第一野战医院,1948年6月担任晋冀鲁豫军区卫生部钱信忠部长警卫员(钱信忠原国家卫生部部长);1949—1955年,曽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北戴河干部疗养院宣传股政治干部、干部疗养院开平分院三连指导员、第四防疫大队三中队指导员、大队政治干事、第二后方医院四分院政治干事; 1955年12月授予少尉军衔。战友张工、梁树平(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委张工上将、梁树平少将)。
1988年2月调回山西襄垣县担任人大调研员,襄垣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主任等。
我的战友41团副团长韩士君,他是滕州人,他的父母都是老革命,1945年参加革命,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介绍人是当时地下党员曲祥昆,他父亲韩云海在华东野战军独立团团长蔡放手下任团干事,(蔡放1949年为济宁地委专署专员、鲁南建国学校校长)他母亲王兰担任第十区妇救会会长。
韩士君在41团曾担任过15连连长、三营营长、副团长。后改成农场曾担任副书记、副场长,他为农场创建了化肥厂、果酒厂等。退休后一直在研究书法。
我的战友还有41团2营副教导员郭巨仁,1947参军,第一代中国伞兵,荣获二等功臣战斗英雄。他儿子郭玉建曾是855农场一名优秀检察官,著名书画家。现任世界华人书画家协会农垦分会执行主席等。樊瑞宪,山东郓城人,曾在26军77师侦察连服役,转入地方,曾任41团干事、黑龙江855农场组织部长,常务副场长,现任世界华人书画家协会农垦分会主席等。
炮连连长王法德(后在农场修配厂担任厂长)、工程连连长胡振发(后在农场制材厂担任厂长,调到河北沧州市工商局局长)、商业科干部黄金城、物资库陈立明、电影队队长孙作林、著名书画家王亚光和夫人王秀蓉、上海知青、作训股参谋祁汉章、8连副指导员顾乃龙(现担任黑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8连副指导员李学莉、牡丹江知青、12连指导员郭启民、 上海知青、工业办参谋卢富国、15连指导员单萍、三营教导员鹏伟、15连指导员陆鑫华、15连连长李金铎、15连煤炭队队长郭宝山、14连李金明、机枪连郭宝成、医院指导员罗仁善、18连连长刘传友、北京知青宫晓东(总政话剧团少将级总编导)、谢钢、(著名影视演员)、钟勇(中央电视台编导)、红军后代张正贤、齐齐哈尔知青李维彬等。我爱北大荒,永远怀念战友,让我怎能忘记在一起献青春、留汗水、洒热血的兵团岁月。
北大荒人以无私坦荡著称于世,它容纳了当年全国、全军的数千名“右派”分子。王震将军对他们说:“我不怕,都给我。”“只要参加开发北大荒的都是我的同志。”“同志们!我欢迎你们!”著名文学家、作家丁玲,著名诗人艾青,著名文学家、杂文家聂绀弩,著名剧作家吴祖光,著名电影演员李景波,著名画家丁聪,著名书法家杨角夫妇,总政文化部长少将陈沂等等,都随着十万复转官兵的脚步来到了北大荒。北大荒人理解他们,保护他们,王震将军把一个个“右派村”改为“向左村”。丁玲的长篇小说《风雪人间》、《杜晚香》,聂绀弩的《北荒草》、《北大荒歌》,艾青的诗,丁聪的画和50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雁飞塞北》、《大甸风云》,电影《北大荒人》、《老兵新传》以及七集部短篇小说,三部报告文学,十部散文、儿童文学著作等等,都饱含着作者们对北大荒无限热爱的情怀和执著深沉的讴歌。丁玲说:“我留恋北大荒的土地,我留恋着北大荒的战友,留恋着北大荒的豪迈的事业……”正如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视察北大荒时即兴赋诗所说:“斩棘披荆忆老兵,大荒已变大粮囤。虽然经验有得失,得失如何要细论。”
1959年,由苏联援建的 156项重点工程上马,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上马,大庆油田上马,纷纷向北大荒这个“干部宝库”求援,北大荒人胸怀全国一盘棋,有求必应。
在597等农场抽调了近万人,由预备4师副师长华兴率队,组成全套班子前去支援。黑龙江省委提出要一批县、地级主要领导干部和文化宣传人才,北大荒人择优选送。甘肃、内蒙几个大工厂、矿山新建,又分别组织成套干部调去支援。吉林省财贸战线人才不足,林业部要扩建林场,铁道部要建新线管理干部……全国各地四方八方求援,都得到北大荒人的满意答复。特别在三年自然灾害时,北大荒人宁可把自己口粮减到每月7.25公斤,家属5.5公斤,吃豆秸、树皮、黑土……也要调出大批粮食支援全国。
如今,北大荒兴凯湖岸边那高矗着的王震纪念碑下,安葬着将军的部分骨灰,同他的千百名长眠地下的战友们一样,实现了36年前庄严的承诺。
而更多更多的复转官兵仍战斗、生活在北大荒,有的条件还相当艰苦……漠漠大荒,“藏龙卧虎”。也许在荒路上,迎面走来的老大娘就是当年中南海里翩翩起舞的女兵;也许那位赶牛的老头,就是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全国战斗英雄。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1947年,按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一批征尘未洗的荣誉军人踏上北大荒这片神奇的土地,唤醒了沉睡千年的荒原。71年辛勤耕耘,71年沧桑巨变。经过三代北大荒人不懈地奋斗,昔日的茫茫荒原,已经变成了名符其实的“中华大粮仓”!
北大荒,已经告别了荒芜,告别了贫穷,人们正在建设更富裕、更幸福、更美好的生活。 北大荒人创造的奇迹,感动了中国,震惊了世界。北大荒精神,是北大荒之魂。在一定意义上说,那也是军魂,是国魂。
经过北大荒人71年的奋斗,今日的北大荒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和谐景象。大自然正在回报曾用鲜血、生命滋养了它的人们。北大荒人的艰苦奋斗精神已被新一代北大荒人所继承和发扬。不变的本质,又被不断赋予新时代的内涵,那就是不等不靠,不屈不挠,积极向上,勇担重任。北大荒人正在书写新的历史篇章。现在,北大荒人正为建设国家4百亿斤商品粮基地而努力着……历史,绝对不能忘记北大荒农垦事业的奠基人、共和国第一任农垦部长王震将军的丰功伟绩;绝对不能忘记那些为北大荒开发建设作出历史性贡献的老一代拓荒者;绝对不能忘记那些为北大荒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长眠于黑土地的垦荒先驱和英烈们。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创下的不朽业绩,将永垂青史、万古流芳!
世界华人文化传播网采编员 编辑部 世界华人文化传播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