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世界华人文化传播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会员中心  证件查询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繁体
  世界华人文化传播网秉承“华人的舞台,世界的梦想”“面向世界、服务华人”的宗旨,全方位、多层次的报道华人在世界各地的卓越贡献,传播华夏文化、展示华人风采.
  网站首页: >  国学教育
百年梨花漫天雪 一代英烈溢爱园——爱园与程道口的昭示
来源:世界华人文化传播网   作者:丁荣先   日期:2022/5/15 10:00:12   阅读:

清明时节,细雨蒙蒙,莺飞草长,一派勃勃生机景象。百年梨园,繁花似锦,漫天飞雪,祭奠一代英烈驰骋抗战疆场。

413日上午,泗阳老科协王明会长带领分会会长二十余人,前往抗战时期的老革命根据地泗沭县爱园和程道口战役战场,瞻仰旧址,悼念先烈,学习抗战史,感悟发展史,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是泗阳县老科协开展“永远跟党走”纪念建党百年的活动之一。

爱园故事厚重久远

习总书记说:“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

全民族抗战时期,爱园的条河村,曾是新四军独立旅旅部驻地,附近的松张口则是泗沭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淮海区行署和淮海军分区也曾在此驻扎过。

张爱萍、李一氓、刘震等革命前辈都曾在这里战斗、生活,领导抗日、抗顽斗争和根据地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在新四军独立旅的将士中,有11位被授衔为开国将军。

为了缅怀历史,纪念英雄,迎接建党100周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爱园镇党委政府于2020年重建新四军独立旅旅部, 并在此设立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室,与百年梨园充分结合,形成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产业文化深度融合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期铭记爱园的前世今生、弘扬一代英烈的革命斗争精神。

在爱园故事馆的入口处,人们最先看到的是“泗沭县抗日烈士公墓”碑。19449月,淮海区党委、行政公署、泗沭县抗日民主政府为铭记革命烈士而建立。时任淮海行政公署主任的李一氓同志亲自撰写了碑文。

淮海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战火中诞生

19408月,刘少奇在盱眙与时任红4师政委的黄克诚会面,指示黄克诚开辟苏北淮海地区,自此拉开了淮海抗日根据地的序幕。

1942年,正式成立淮海行政公署,李一氓担任主任。在任期间,李一氓积极开展“二五减租”运动。在他的推动下,减租减息政策在淮海抗日根据地得到了全面深入的执行。同年11月,日伪军发动规模空前的大扫荡。为了适应“反扫荡”斗争的需要,淮海区党委改为淮海地委,李一氓任副书记,自此,淮海地委、淮海行署从张圩转移到爱园一带,直至抗战胜利,爱园一带成为淮海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

独立旅驰骋鲁南苏北,鏖战程道口

194012月,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55000余名官兵,从山东郯城南下,进驻淮海区。旅长梁兴初,政治委员罗华生,副旅长吴世安,参谋长李梓斌,政治部主任刘兴元。原辖第13、第14团依次改编为第1、第2团。第1团团长胡大荣(后周长胜),政治委员覃士冕。第2团团长江燮元,政治委员叶绍贤。又以淮海地区的淮河大队改编为第3团,团长吴觉(后吴德政),政治委员晏成山(后袁功庭)。

1941年初,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5旅改编为新四军独立旅,是新四军的主力旅之一,直属军部。参与了淮海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程道口战役。

那个年代,条件艰苦,机要室和弹药库同在一间屋子里。新四军独立旅不畏艰难,顽强作战。驻在条河村的两年多时间里,外击日寇,内斗顽敌,共进行大小战斗150余次,歼敌4000余人,为巩固新政权,扩大根据地,立下不朽功绩。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在泗阳三庄镇的程道口战役中担任主攻。

1941年,日伪对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大规模扫荡。国民党顽固派在新四军将主力投入反扫荡斗争时,汤恩伯第三十一集团军20万余人乘机侵占豫皖苏边区并伺机向东进犯苏北根据地。

为了接应汤恩伯部东进,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命令手下保安第七旅旅长王光夏于程道口修筑坚固堡垒,控制运河两岸,企图以程道口为中心,构成一条横贯淮北、苏北抗日根据地的东西走廊,为汤恩伯集团军东犯营造有利条件。

为了解决程道口这个顽固派,陈毅代军长亲自指挥,以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为参谋长,率领新四军独立旅及第二师、第三师6个团,于19411015日开始,历时七天六夜一举攻克程道口。在此次战役中除王光夏及少数残部乘乱逃脱外,共击毙顽军200人左右,俘获1230余人,缴获大量枪、炮等战略物资。

194277日,梁旅长、罗政委、刘主任率全旅指战员,在爱园果园建一凉亭,亭内敬立“抗日烈士纪念碑”,悼念全旅五年来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900多名将士。12月,新四军独立旅北调山东,恢复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5旅番号。195010月,已经担任38军军长的梁兴初,率部首批赴朝作战,因为战功显赫,38军被彭德怀司令员嘉奖为“万岁军”。

军民鱼水,情深谊长

在条河村流传着许多关于独立旅指战员与当地人民鱼水情深的美好故事。

85岁的条河村村民周吉宏回忆说,当年自己家里住着新四军独立旅的一个班,战士们每人只配发三颗子弹,打一场仗回来,战士们的人数常常会减少。人民群众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独立旅到了爱园后,他们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战士们帮助老百姓挑水,打扫院子。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们吃的都是高粱团,豇豆团。有老百姓心疼战士,包饺子送给战士们吃,都被战士们拒绝了。他们说要遵守纪律,绝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

89岁的彭长友老人回忆说,旅长那个人待人最好,他连三岁小孩都不得罪。旅长梁兴初吃饭时,看到有孩子过来,便会分点给孩子,亲切的说:“小鬼,吃!”

1940年底,时任独立旅政治部主任的刘兴元和夫人徐杰被安排住在条河村村民张大昉家。刘主任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官架子。徐杰工作也忙,经常早出晚归。张大昉母亲有时会做点好吃的饭菜,送给他们吃。两家人相处得非常和睦。有一天,刘兴元突然接到命令,要立刻奔赴前线作战。临走前,刘兴元主任拿出一个包裹,递给张大昉说留个纪念。张大昉打开包裹一看,是一把军号、一瓶进口眼药水和一小瓶奎宁药丸。张家非常激动,虽然与刘主任夫妇相处时间很短,却结下了深刻的友谊。这把军号,代表着独立旅全体指战员的心意,见证了新四军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

两年多的驻扎期间,新四军独立旅严格执行党中央提出的“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政策方针,当地的地主和土匪都佩服地称之为仁义之师。

时任旅长梁兴初在空闲时会和官兵在训练场上打篮球,梁兴初经常在场上喊一个队员叫“土匪”。原来这个队员过去是“贼头子”。在梁兴初的教育下,贼头子改过自新、重新做人,主动要求加入八路军。他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被传为一段佳话。

独立旅旅部移驻条河村的梨园庄后,积极支持配合泗沭县委、县政府与日伪军斗争,开展群众运动,使爱园成为较为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为后来淮海地委、淮海行署移驻爱园等地奠定了基础。

郭光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泗沭县县委驻地在现在的泗阳县爱园镇松张口社区。1941年第一任县委书记郭光裕,县长夏如爱。

郭光裕于1923年出生在徐州市邳县占城乡郭宋庄。父亲郭子化,是中共苏鲁豫地区领导人之一,1942年任山东省济南市原地下党市长,书记是康生。解放后,郭子化任国家卫生部副部长,主抓中医学。

郭光裕在父亲的教育下,14岁就参加了革命。19369月被边区临时特委派到山东费县高桥镇一个秘密联络站工作。1937年底被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送往延安学习,次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5月,郭光裕被任命为中共苏皖边区特委青年部青年科长。19402月任中共泗县县委宣传部长,7月任泗南县县委宣传部部长。

19411月,郭光裕调泗沭县任县委书记兼县独立团政委。当时泗沭县民主政权刚建立,他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在各区、乡都建立起党的组织,开展各项革命斗争。

郭光裕十分注重团体抗日民主人士。对一贯与人民为敌的汉奸、恶霸(如吴大麻子等)进行坚决的镇压。对开明绅士郝万宜、张一新、陈士扬等实行统战,使他们向党靠拢,为党的民主政权建设出钱出力,并通过他们团结了一大批爱国人士,壮大了人民的力量。

郭光裕特别重视武装建设。他做泗沭县独立团政委时,根据军人素质情况,和团长晏盛明研究,把大小队建制改为连、排建制,党支部建在连上。把不适合在部队工作的人员调到地方去工作,及时整编了独立团,提高了战斗力。同时建立了各区、乡人民武装,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1年秋,郭光裕积劳成疾,患上了肺结核病。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带病坚持工作。为了支援程道口战斗,全力为部队供粮供草,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组织了几千名民工向前沿阵地送粮、送草、送弹药、运伤员。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由于环境艰苦,劳累过度,加之日伪封锁,药品奇缺,病情急剧恶化,于1945115日在杨赵村郝万宜家病逝,年仅22岁。

去世时,泗沭县人民非常感谢他为地方的解放事业作出牺牲,对他进行了厚葬。开明绅士郝万宜将他父亲的棺木送给他用,抬棺送葬的是区委干部、村干部,送葬的有老百姓、官兵2000多人。

百年梨园漫天飞雪

爱园镇的百年梨园景区,位于爱园镇果树实验场境内。面积约5260亩,景区内主要种植梨树、苹果树、桃树以及葡萄树等。

整个景区的核心部分约300亩。有百年以上树龄的老梨树千余棵,其中248年树龄的老梨树7棵,被称为“梨园七君子”。一直到解放建国,百年梨园仍保留了481棵梨树。

1952年,江苏省农林厅在这里成立果树实验场。时至今日,已有248年历史的七棵古梨树仍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结出的白酥梨甘甜可口。每年秋季,很多游客都来此处游玩采摘。

“梨园小屋”,是百年梨园中的几处各具特色的建筑,2019年在百年梨园内举办的国际高校大学生建造大赛的获奖作品。作品一共15件,分布在梨园核心景区内,是由国内外30余所大学的近300余名师生以“激活乡村”为目标,以“梨园小屋”为主题共同设计建造的。其中部分作品通过前期的修复和商业主体的引进,现在这些梨园小屋已经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为了让游客们能更直观的欣赏百年梨园的景色,在梨园内兴建了527米高的观景台——梨花台。在梨花台可以俯瞰梨园全貌,真正做到春季看花、夏季见绿、秋季见果、冬季赏雪,梨园景色美不胜收。在梨花台每一层的顶面,都有手绘图。其图寓意深远。每一层树的生长变化,和人的生长变化相呼应,十分生动形象。

第一层的顶面,画的是树和人的成长过程。一棵树从一颗种子到发芽到长成大树,和人从婴儿到少年再到成年的生长过程一样。类似于《桃之夭夭》的修辞方法,用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塑造出十分生动的形象。启示人们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从第二层开始,是将第一层的树和人的生长过程进行展开。树开始生根,有了根汲取营养,树开始成长。就像另一幅图中,女孩也随着时间慢慢长大。

第三层,随着时间的推移,树到了开花时节,女孩也随着时间从幼儿长成少女。树上的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像极了艳如桃花、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

到了第四层,树上已经硕果累累,而之前的美丽少女已经出嫁并且有了自己的孩子。

梨花台的最顶层,是关于梨的四个典故,分别是:杏雨梨云、孔融让梨、梨花带雨和玉楼春。看着四个典故,再俯身远望梨园,春风荡漾,梨树花开,千朵万朵,压枝欲滴,白清如雪,玉骨冰肌,颇有“占断天下白,压尽人间花”的意味。

爱园大爱,漫溢爱园

爱园所在地本名裴圩,为了与运南的裴圩相区别,故称北裴圩。1944秋,为了悼念抗日救国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淮海区党委、行政公署和泗沭县委、县政府决定在爱园建立一座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建设工作由时任淮海行署主任李一氓亲自组织领导。经过广泛征集意见,陵园被命名为“爱园”。李一氓亲题“爱园”二字并赋诗一首:“柳园浓绿一春过,爱字题名意若何。漫草壮词留石壁,还从淮水逐胡戈。万花种就江山阔,志士生成肝胆多。风雨六塘堤上下,八年常与国消磨。”从那时开始,北裴圩改称“爱园”。

解放战争开始后,国民党反动派于194612月在“爱园”纵火,使陵园受到严重破坏。1948年泗沭县解放后,“爱园”重新修葺,恢复了原貌。

1953年,泗阳县人民政府遵从各界人士建议,将烈士陵园的“爱园”搬迁到泗阳县城众兴镇。“爱园”虽然搬迁了,但是,“爱园”烈士的革命精神长留在了它的故地爱园镇。“爱园”的名称一直取代了“北裴圩”。

20177月,梁兴初将军之子梁晓源、梁晓东,刘兴元将军女儿刘伟专程来到爱园,探访独立旅在泗阳的战斗遗迹,追忆其父亲一辈的革命历史。

爱园这片红色故土,区划名称虽几经变更,但党委政府始终领导爱园人民发扬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不懈奋斗,让“爱园”的历史深情常在,红色更艳。

百年梨园的漫天花雨,梨树中的七君子虽然老干虬枝依然繁花似锦;新四军独立旅、淮海区党委和抗日民主政府、泗沭县县委县政府旧址与纪念馆,以及遥相呼应的程道口战场遗迹与战役纪念馆,独立旅中的11位开国将军,虽然物是人非,但音容犹在,浩气长存。所有的这一切,整体与个体,植物与人物,时间与空间,动与静,变与不变,浑然一体,相得益彰。花雨祭奠着英烈,英烈遗留着对于国家、民族、人民的大爱。形与神兼备,历史同现实贯通,战争与和平转换,止戈为武,铸剑为犁,源于爱园又不局限于爱园,这正是李一氓“爱园”一诗所蕴涵的意境吧?

 

作者简介

丁荣先,江苏泗阳人,19502月出生,19692月入伍,19788月转业。退休前任泗阳县委党校副校长、高级讲师。有13篇文章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收录,有38篇文章被国家图书馆收录,有24篇文章为中国知网收录,有16篇文章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收录。主编、编辑并出版《泗阳县军事志》。

世界华人文化传播网采编员 编辑部 丁荣先 
  图片新闻
团结华人
团结华人 共谋发
伟大的中华魂
伟大的中华魂
习近平与李克强有哪十大惊人相似之处
习近平与李克强有
2013第七届亚洲财富论坛在三门峡市举行
2013第七届亚
人类道德楷模毛泽东
人类道德楷模毛泽
“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在央视播出
“寻找最美孝心少
宝莲寺
宝莲寺
习近平解读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习近平解读中国梦
京交会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
京交会在国家会议
电影《道德经》全球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
电影《道德经》全
像《梅葛》一样
像《梅葛》一样
谢培哲书画人生
谢培哲书画人生
   人大政协             
   警示教育             
   新浪新闻      公安部      最高检察院      凤凰网      华人频道      中国政府网      人类道德学会      中国国画艺术书画院      聚韩网      联合国官方网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诚聘英才  |  组织机构
版权所有:世界华人文化传播网       网站备案号:备:60767060-001-12-12-8    管理登录
法律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方便读者交流,不代表世界华人文化传播网观点
版权所有:世界华人文化传播网,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