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现实与理想的交汇处
来源:世界华人文化传播网 作者:丁荣先 日期:2022/5/15 10:01:48 阅读:
夫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凡人不敢与圣人相提并论。但以圣人为镜却可以知差距、明进取,向尧舜看齐。何以然?“人皆可以为尧舜,为之而已矣。”(《孟子·告子章句下》)
我今年虽已七十有余,却尚未能达到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行事而不超越规矩的境界。
回首往事,最大的遗憾是常常自作多情,自讨没趣,到头来自食苦果。三十一年的病痛之累,四十二年的案牍劳形,七十二年的风雨交加,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尝。痛定思痛,最为难以排解的无奈,是缺乏一位乃至于多位伴随终生的导师,耳提面命,指点迷津。往往是凭借着一腔热血去冲锋陷阵,在碰得头破血流之后,还不知头碰到了哪里。唐·吉诃德大战风车的故事常常被人传为笑谈,看来,我就是大战某物的唐·吉诃德们中的一个。
退休之后,收拾旧笺,每每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扪心自问:若能再活一回,我将何为?盖棺论定:碌碌一生,可有值得遗之于后生者乎?身无长物,有传之于儿孙者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1835年8月12日,英姿勃发的马克思在十七岁中学毕业时所写的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结论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因战伤而身残之后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借着处于生死抉择关头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之口,留下了这样一段激励了千百万人的至理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终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两段话伴随了我的一生,激励了我的一生。虽然未必做得到了,但总是心向往之。
如同尺子不可以衡量自己的短长,戥子不能够称量自身的重量,我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感所悟,凝聚于笔端,发表于媒体,选取其精华者,加上极少部分虽未发表但有其价值者,汇编成一本小册子。一来对今生今世作个交代,任凭世人评说;二来希望为后生之辈做个借鉴:一个力图生活在现实与理想交汇处的过来人之点滴感悟。
庄子的“庖丁解牛”所蕴含的道理,我在许多年中都不很明白。近年来忽然若有所悟:它其实是在启示人们要生活在种种“技、经、肯、綮”处,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才能像庖丁使用了十九年、解牛数千头的牛刀那样,毫发无损,若新发于硎。这种活法,很符合老子的思想:“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
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君子不应拘泥于手段而不思考其背后的目的。《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是无形的道体,形而下是万物各自的本相。被万物各自的形象与用途束缚,就不能领悟、回归到无形的道体之中。君子心怀天下,不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器者,形也。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满盈。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
君子是人,有头有脑,有情有感,被称为万物之灵长。君子,首先是作为一个兼具理性与感性的人而存在,他应该具有充分的主观能动性,志于道,悟出道,应该而且可以顶天立地,行于道,善在道。虽然,人并不都是君子,小人也属于人这个类,但小人不属于本文研究的范围。
十八世纪瑞士数学家欧拉(1707~1783),创造了一种用圆圈表示概念间外延关系的图解法,后人称之为欧拉图。我觉得,如果用欧拉图来表示,人的生活的理想境界应该是存在于分别表示为客观现实与科学理想的概念外延的两个圆圈的交汇处。如果把生活的概念外延也用一个圆圈来表示的话,那么人的生活的理想境界应该是处于分别表示人的生活、客观现实与科学理想的概念外延的三个圆圈的交汇处。当然,与这三个圆圈共生的,至少还应该有时间的维度。
用数学语言来说,人的生活的理想境界是客观现实与科学理想的交集。即:人的生活的理想境界=人的生活∩客观现实∩科学理想。这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流动着的一泓清泉,一条小溪,一道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活水。无数的清泉、小溪、活水,汇聚成汪洋恣肆的海洋。
这是因为,客观现实是具有合理性的实然;而科学理想是关于未来事物的有根据的、合理的想象或希望,是具有必然性的未然。二者的交汇处,既具有事物发展的或然性,又具有事物发展阶段性、层次性的实然;既是二者的胶着点、矛盾点,又是二者的联系点、转化点。人的生活是建立于现实之上、充满着理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只有建立于客观现实之上、有着科学理想的生活才是最佳境界。
科学理想是生活的风帆,没有科学理想的生活是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动力的,难免处于盲目、自流的状态;而客观现实又是目标的起点、动力的支点、方向的参照物、脚踏于其上的堤岸,脱离客观现实的生活是难以长久的或者说是虚幻的。能够充饥的馅饼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胸怀远大理想,立足本职工作;如此等等,都是生活在现实与理想交汇处的具体体现。
认识生活,并不能够代替生活,但可以防患于盲目生活的未然,避免在生活中走弯路,或者在走了弯路之后能够正确对待走了弯路这样的事情,减少走弯路的痛苦,从中汲取教训;感悟生活,也不能改写生活的历史,但可以清楚生活历史中的欢乐与苦楚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和过程,从而获得一种了然于心的快感和不枉今生的欣慰。简言之,活个明白。
世界华人文化传播网采编员 编辑部 丁荣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