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涌处硕果丰 ——拜读胡东凯先生的《〈赋闲文选〉续集》(代序)
来源:世界华人文化传播网 作者:丁荣先 日期:2022/7/20 20:13:39 阅读:
人们总是生活在既定的历史的自然环境之中。人是自然的一个具有能动性的部分。二者的相互作用使双方都得到改造。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滋润一方水土。泗阳县、泗水国的设置,境内朱墩新石器时代青莲岗文化类型的古遗址,仲宅、庙滩、王屋基的西周文化遗址,三庄汉墓群的古泗水国的遗址,泗水、黄河、大运河、六塘河、洪泽湖等水系的存在,泗阳人近千年的桃树种植史,大运河泗阳段(京杭大运河及古黄河遗产点)的世界级遗产,成就了宋·朱熹的《春日》一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泗水古国、夭桃千顷、美酒之都、杨树之乡”,是泗阳水土的人化,也是泗阳人的水土化。
胡东凯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由泗阳的水土养大,又反过来滋润着泗阳水土的佼佼者。先生先于学,继而教,从中学校长到县两办秘书而至于两办主任、教育局长、党组书记,继而二线、再三线。在职时,用工作的业绩,谱写辉煌;赋闲后,有《赋闲文选》及其《〈赋闲文选〉续集》,以集粹发表了的文章。这些文章,既反映了他的人生轨迹,同时也定位了他的人品坐标。如同泗水长流中的两泓清泉,又像夭桃千顷中的两树硕果。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作品是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映衬。作品即人。
如果说,《赋闲文集》是以文体为维度来编辑他的文章,《〈赋闲文选〉续集》则是以“纪事”为维度来分列他的人生。如果说“纪事”也属于“文体”的话,那么《〈赋闲文选〉续集》更侧重于以“事”为维度来分列其章。一以贯之的是先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情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拳拳之心,“心在人民,原无论在职离职;文盖朝野,本不分正集续集”的道德文章。
《记忆篇》的25篇文章,使人想到东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二》的结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年少时帮父母在老家侍弄菜园子的“菜园情”,是享用一生的“湿漉漉、甜丝丝的”农情。老宅小院曾经的温情,涵盖了宅院的风雨。旧桌的油灯,瓜棚的豆架,老树中的本槐,是厚重、质朴的乡情。与老宅院相关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情,从味道、颜色到温度,都是永远的鲜活场景。货郎的鼓声,是一个时代的标记。童叟无欺,废品不费,货畅其流,物尽其用。沟通农工商,串联闹市僻野。以物换物、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并存。通畅了物流,方便了生活。“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对书信的怀念。那眼老井带给的清凉和甘甜,道出的是“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有恩必报的观念。使用粮票的日子,露天电影场上的风景和影剧院心动的片段,月饼的味道,果酒也曾飘香,蓑衣的珍贵,字典式台灯,说的是生活的风采。“教师梦”,作为“主笔”的诸多第一次,讲的是工作的乐趣。剃花头过年,走进腊月,景观石进城,“早安,泗阳!”描写的是民俗的演变。自得其乐,享受生活美,重聚,这一年,展示的是退休后的心情,心态,心境。颤悠悠的桑木扁担,既是一段时间农村生产力的标志,又是凝结着几辈人、全家人、不同社会阶层人士相互情感的生产关系。朴实中蕴含着高雅,柔韧中透露出温情。矿井下的一天,记忆的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叶,随同县委、县政府领导前往县办小煤矿处理矿难过程中的亲身感受,反映的是干群一心、有难同当的血肉情怀。
《读书篇》的11篇文章,首当其冲的是《亦苦亦乐读书路》,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起点。读书,立起心中的标杆;用书味更长;老人读书是享福;晒晒太阳看看书;是讲读书的功用。重读抗战小说想到的;重温《国际歌》;再读《毛泽东诗词全编》;重读《老山界》;反映的是理想信念的砥砺。读《宿迁日报·泗阳快报》副刊有感;为《泗阳快报》记者采写的“致敬40年,我们‘一’起见证”10篇专文点赞;表达的是对《泗阳快报》的关注和对泗阳这块土地的一往情深。
《游览篇》10篇,文写山川湖泽,意在国家兴衰,旨在历史沧桑。
《闲言篇》2篇,如投枪直指魑魅魍魉的咽喉要害,像匕首解剖世道人心的腠理膏肓。
《修志篇》2篇,蕴含着作者的志识才学之于志书的纵横捭阖、风云变幻,之于太史公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心领神会、举一反三,出于蓝而青于蓝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直抒胸臆、为后人存照。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泗水长流清泉涌,夭桃千顷硕果丰。胡东凯先生的大作所反映的、所关联的风土人情,社会人生,工作业绩,道德情操,彰显了江山之于才人、水长流之于清泉涌、花千顷之于硕果丰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相得益彰。
诚如作者所言:忆旧为颂新,追昔为珍今;读书拓视野,开胸襟,塑品性;赏美赞家乡,乐今生,感众生;游览壮山河,掘文化底蕴;让自己和乡人心生一缕阳光和温暖。
读斯文也,散发着的乡土气息,富有亲切感;抒发着的真情实意,充满着真实感;谋篇布局,而结构完善;字斟句酌,艺术美感俱焉。图片插入相关文中,以作有感而发之佐证,亦为文集增辉添彩。
我想,作者的初衷,读者是能够感受得到的。同时,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样,每一个读者都会从中读到自己的“哈姆雷特”的。
世界华人文化传播网采编员 编辑部 丁荣先
|